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厚玄学思辨色彩的着作《道论》、《无名论》中体现出来。《道论》主要论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论述的则是圣人体道。《道论》云: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有”,依赖于“无”而生存;人间之事之所以能够成为事,凭借着“无”而成功。说起这个“无”,没有言语可以描述,没有名称可以称呼,视之而无形象,听之而无音声。也正因如此,所以它才能显出音响而引出器物,包含形神而彰明光彩。黑依赖它而成为黑,白依赖于它而成为白,方依赖于它而成为方,圆依赖于它而成为圆。它使方圆成形而己无形,它使白黑得名而己无名。 何晏在《道论》中首句即点明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之所以能为“有”,是依侍着“无”而生的;而“事”之所以能成“事”,则也是靠着“无”来完成的。他的这个说法显然来自老子。《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在说明这个道理。不过这里的“有”并非指万物,而是指道的“有”性。而何晏的学说中,强调的是“无”,何晏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根据,认为“圆方”、“白黑”之所以能完美地存在,是因为主宰它们的道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才导致的。在道的“有”性上并未深究。因此何晏的哲学常被称为“贵无论”。何晏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综述何晏、王弼之玄学思想)。“无”为万物之本源,又潜藏于万物,还是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何晏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而是万物之“有”内在的东西。他指出:“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无名论》)用今天的话表达,“有所有”是个别,“无所有”是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在何晏的《道论》中,“有”仅指具体有名有形之事物。 而且何晏还认为,道是无法命名的,也没有具体形状、声音的。而关于道的无声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在阐述道的无形无声;关于无名观念,也是来自于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明道的“无名”即不可言说性,所以何晏认为“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从上述分析可见何晏学说与老子学说的密切关系,何晏受老学的影响之深。 根据王晓毅的考证,《道论》约于正始五年(244)间写成。他以为《道论》和《无为论》应是属于何晏后期作品;而能反映何晏前期思想的,唯有《无名论》。也就是王晓毅认为《无名论》和《道论》应是两篇不同的东西。 《无名论》云: 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 在这段话中,何晏认为一般事物都是可用名号称呼的,如同耳目可见可闻之树、人、声音,都是可以给予一个相对应的名号的。不过有一种事物是无法给予相应的名号的,即圣人之名、圣人之誉。而圣人之无名无誉,亦可以算是另一种有名有誉,不过这种有名有誉,完全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有名有誉。《无名论》的这段话,与《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观念相通。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源,是无形无状,无法具体言说的。如果可以具体言说的道,便不是真的道。如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但若不为之命名,便难以指陈,于是勉强将它命名为“道”。在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都是在说明“道”只是一个权宜而用的名词,并不能说明道的全部意涵。同样的,何晏也遵循老子之说,认为圣人体道而表现出的境界,是同样无法名之誉之的。若勉强名之誉之,也与具体事物的名之誉之大大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