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撑下,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有班固的“赞”为证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文帝的“恭俭”就有深深的寡欲知足之意,他穿粗布衣服的目的也如司马贞所言,是为了“帅俗”,即要做知足的表率,引导社会大众俭约知足,进而形成俭约知足之社会风气。汉景帝继续倡导和贯彻推行“知足”理念。“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表明一种全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以俭约寡欲为基本特征的“知足”风尚无疑是社会新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代“知足”之风的表现 在汉代,“知足”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知足”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人把“知足”思想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下面仅就汉代“知足”之风熏陶下的世人名利观与处世态度略作探讨,冀以窥斑见豹之效。 (一)汉代“知足”之人的名利观 在“知足”之风影响下,汉代许多人淡泊名利,视富贵、钱财等外在事物如浮云,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西汉的刘德、疏广、严君平,东汉的张霸、折像都是比较典型的“知足”人物。 刘德,西汉人。昭帝时的大将军霍光,总揽朝政,权倾朝野,想把女儿嫁于刘德,刘德深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道理,自持“知足”之计,坚决拒绝了霍光的美意。《汉书》卷36《楚元王传》载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在对待财产的问题上,刘德也深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从不聚敛钱财,而是散财于人。《汉书》卷36《楚元王传》载:“德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西汉宣帝时期,疏广为太子太傅、其侄子疏受为太子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但疏广自知“知足不辱”的道理,急流勇退,荣归故里。《汉书》卷71《疏广传》载:“(疏)广谓(疏)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疏广深知“多藏必厚亡”的道理,回到家乡后,散财免祸,不给子孙留下过多的财产,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能自食其力,少犯错误。《汉书》卷71《疏广传》载:“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理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 严君平,西汉人,卜筮于成都市,因势利导,教人为善,而且每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从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就讲授《老子》,追求精神的富有。《华阳国志·蜀郡士女》载:“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汉书》卷72《王贡两龚鲍传》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着书十余万言。” 东汉时期的张霸,蜀郡成都人。和帝时期为会稽太守,政绩卓着,但张霸深知“知足不辱”的道理,急流勇退,致仕归乡。《后汉书》卷36《张霸传》载张霸:“永元中为会稽太守,……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日:‘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 折像,东汉人,生于豪富之家,史书记载他的父亲折国“有赀财二亿,家僮八百人”。折像从小就心地善良,长大后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散家财周济穷人。史载:“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牙。能通《京氏易》,好黄老言。及国卒,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或谏像日:‘君三男两女,孙息盈前,当增益产业,何为坐自殚竭乎?’像曰:‘昔斗子文有言:“我乃逃祸,非避富也。”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今世将衰,子又不才。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智者闻之咸服焉。”折像有感于《老子》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咎莫大於欲得;祸莫大於不知足”的道理,散财于民。从折像所说的“盈满之咎,道家所忌”话语可以看出,折像对“知足”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折像所说的“不仁而富,谓之不幸”一语,更是发人深省、令人惊醒。 (二)汉代“知足”之人的处世态度 在“知足”之风影响下,汉代人谦退、处下,远离权势和名利,在处世态度上值得后人学习。 汉初名臣张良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当刘邦要重重封赏张良的时候,张良却谢绝了刘邦的美意。《史记》卷55《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高祖刘邦要封张良三万户,但张良却很谦虚,说自己没什么功劳,出的计策也是碰巧用上了,自己能分封在留县就心满意足了。最后张良被封为留侯,食封万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张良对自己的“封万户,位列侯”现状非常“知足”,他晚年曾说自己:“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自恃功高,被封为淮阴侯后,牢骚满腹,好不知足,最后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张良却淡然处之,非常知足,深得高祖刘邦、吕后的信任和器重,得以善始善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