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庄子》思想对王弼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现存著作中对《庄子》原文的直接引用或化用,而且表现在他的思想中。不管是在王弼的注解方法还是在其核心概念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庄学精神在王弼思想中的印记。王弼用《庄子》,不仅玄学化了《老子》、《周易》和《论语》,而且让儒道、孔老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 蒋丽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注释: ①陈寿:《三国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第292页。 ②《方技传》之管辂传注引辂别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819页。 ③《晋书》卷四三,陈寿:《三国志》卷九,第1223页。 ④《晋书》卷五十,陈寿:《三国志》卷九,第1389页。 ⑤现存《庄子》是经过郭象以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为基础,“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后的版本,而王弼时见《庄子》已不知其面目,故此处比对后的结果当比当时的实际引用更少。 ⑥《三国志》注引何劭王弼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795页。 ⑦《二程集》,第374页。 ⑧《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端伯传师说》,第8页。 ⑨《方技传》之管辂传注引辂别传,陈寿:《三国志》卷九,第819页。 ⑩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43页。 (11)《论语释疑》,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33页。 (12)朱伯崑先生认为《易传》中的“神”有四个涵义:神灵、神速、思想上深刻的领悟和神妙莫测。显然“神道”指的是神妙莫测之道。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13)钱穆:《庄老通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28页。 (14)本文并不做庄子及其后学的区分,因而将《庄子》以庄子作为代表加以表述。 (15)陈鼓应:《“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台大文史哲学报》第六十期,2004年,第52页。 (16)钱穆:《庄老通辩》,第332页。 (17)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第374页。 (18)钱穆:《庄老通辩》,第331页。 (19)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40页。 (20)楼宇烈在《论语·阳货》注中将“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故曰近也”一段作为王弼注(见氏著《王弼集校释》,第631-632页),王葆玹、王晓毅、周大兴教授都注意到这段文字本应属皇侃,但此段文字与王弼“情”思想多有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性资料加以参考。 (2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217页。 (22)《周易正义·乾文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23)《庄子·盗跖》,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4页。 (24)参见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20、37、46、55章注。 (25)《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40页。 (26)汤用彤:《王弼圣人有情义释》,《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4—65页。 (27)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第191页。 (28)汤用彤:《王弼圣人有情义释》,《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4—65页。 (29)何劭:《王弼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4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