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蒋国保】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五
    既然在汉儒那里将“儒学”别称为“儒术”是自觉的,那么要问:汉儒为什么在创立“儒学”这个新词后,又使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旧概念,以至于兼用“儒学”、“儒术”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到当时“‘术’化儒家思想”这一思潮来谈。
    “‘术’化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汉儒适应时代要求,使儒家思想合乎封建大一统之政治统治需要的一个自觉的取向。汉高祖刘邦立汉以后,一直到景帝年代,都是以“黄老之言”维系人心,不取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到了武帝年代,休养生息已不成为统治国家的迫切问题,当时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稳固封建统治。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董仲舒在呈给汉武帝的“对策”里,向汉武帝建议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惟一官方哲学,“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是“罢黜百家,独遵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官方哲学。
    “儒学”概念之提出过程,很可能与汉武帝确立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的过程相一致。为什么敢于这么推断?这是因为:从现在已知的史料看,“儒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五宗世家》:“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23)既然惟刘德“好儒学”,则说明“儒学”概念的使用不会早于刘德生活的年代。那么刘德生活在何时?根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可知刘德系汉武帝同父异母之亲兄弟,他生活的年代与汉武帝生活的年代完全相同。既然如此,一个(汉武帝)立儒家思想为官方哲学,一个(刘德)“好儒学”,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说“儒学”一词的创立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汉儒又用已有的“儒术”一词来称“儒学”,就很可能与汉儒渴望发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的作用有关。儒家的学问,在汉武帝年代之前,一直是以“私学”地位在民间流传,现在一下子变成了“官学”,其地位的转变势必迫使儒家改变自己的儒学观,将儒学不仅仅视为抚慰人心的纯学问,而是更看作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如何发挥儒学的工具作用这一想法的驱使下,在汉代出现了“‘术’化儒家思想”的思潮也就毫不奇怪。
    随着“‘术’化儒家思想”的思潮的出现,称“六经”为“六艺”、“六术”,称“儒学”为“儒术”,在汉武帝以后的儒者那里,似乎成为风尚。正是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当班固作《汉书》时,明明是照抄司马迁的记载,却又将司马迁笔下的“儒学”一词改为“儒术”,例如,《史记·五宗世家》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记载是“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这在《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被改为“献王……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诸如此类的改动,对班固来说,应该不是轻率的,而是深思熟虑的。所以,我们认为,班固的这一字改动,有深意在,它反映了汉代儒家刻意将儒学由理论形态变为统治方术的努力,体现了儒家精神蕲向由重道德理性向重工具理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儒家积极以自己的思想服务于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自觉。
    相关链接:蒋国保《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注释】
    

    ①《诸子集成》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351页。
    

    ②《史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3页。
    

    ③《史记》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3页。
    

    ④《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7-3118页。
    

    ⑤《汉书》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05页。
    

    ⑥颜师古注曰:“老,老子也;严,庄周也。”
    

    ⑦⑧⑨《二十五史》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3,175,258页。
    

    ⑩《汉书》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28页。
    

    (11)《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21页。
    

    (12)《诸子集成》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82页。
    

    (13)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5页。
    

    (14)《史记》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1-452页。
    

    (15)《史记》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3页。
    

    (16)《史记》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65页。
    

    (17)《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6页。
    

    (18)《汉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10页。
    

    (19)《汉书》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91-3592页。
    

    (20)《二十五史》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21)《诸子集成》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4页。
    

    (22)《汉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3页。
    

    (23)《史记》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3页。
    

    蒋国保,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