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经济网综合 佚名 参加讨论
嵇康在音乐中追求纯真,恰好反衬出生活的虚伪。《声无哀乐论》中有些说法非常耐人寻味:“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何以明之?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纳气而鸣邪?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声无哀乐论》)
    如果不是对以名教为外衣的士人生活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普遍现象有刻骨的体验,“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这样的话是入不了乐论的。正如《齐物论》之齐是非,其说理本身同样存在是非问题一样,这严辨心、声的《声无哀乐论》,竟也曲折地透露出作者忧愤的心声[6]。
    嵇康的《卜疑》也有《齐物论》的痕迹。“有宏达先生者,……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卜疑》)这“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这细故也”,自然来自《齐物论》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下面的句子就说得更白了:“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卜疑》)但真正对《齐物论》思想有特别发挥的,除了《声无哀乐论》,还有《释私论》。后者是一篇借辨公私来谈是非的文章:“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释私论》)
    这里,“无措乎是非”,在《齐物论》那里,是表达为“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以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也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或者是“朝四暮三”后所评论的“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为两行。”而“审贵贱而通物情”,于《齐物论》,则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費,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说嵇康这段话是对“齐物论”的一种诠释也未尝不可,稍不同的是,庄周的“圣人”或“达者”被嵇康换成君子后,便同小人对立起来,且闪射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锋芒。
    要理解嵇康关于公私与是非关系的观点,得先清楚他相关词的含义。所谓公是公开,私则是隐匿;而是为是非无措,非便系有欲望,争是非。后者与“齐是非”的立场相关联。把两者联系起来,就显出问题的复杂来:“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庆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故论公私者,虽云志道存善,心无凶邪,无所怀而不匿者,不可谓无私。虽欲之伐善,情之违道,无所抱而不显者,不可谓不公。今执必公之理,以绳不公之情,使虽性(‘性’,鲁迅校作‘为’)善者不离于有私;虽欲之伐善,不陷于不公。重其名而贵其心,则是非之情不得不显矣。是非必显,有善者无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无不是则善莫不得,无大非则莫过其非,乃所以救其非也;非徒尽善,亦所以厉不善也。夫善以尽善,非以救非,而况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与不善,物之至者也。若处二物之间,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败。同用一器,而有成有败。”(《释私论》)
    “忘贤”、“任心”及“无措”即至善或大是。依嵇康对公私的划分,任何人,不分善或不善,公私之心均并存。匿即系私,虽存善也有非:不匿为公,虽有非而可“无大非”。倡公责私的目的,是使善者尽善,不善(即有非者)者也能去非而向善。公为开诚布公之公,私则是假或伪。嵇康在一般善恶之上,特别强调以这一“公私”观作为衡量人的行为的标准,是有感于在名教政治下人们(不管好人坏人)都作假成习,以至于可以“弄假成真”,把大是大非都混淆了。所以要特别提醒人们对似非而非非及类是而非是两类现象的警惕:“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故变通之机,或有矜以至让,贪以致廉,愚以成智,忍以济仁。然矜吝之时,不可谓无廉;猜忍之形,不可谓无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故乃论其用心,定其所趣;执其词以准其体,察其情以寻其变;肆乎所始,名其所终。则夫行私之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是而负其是。故实是以暂非而后显,实非以暂是而后明。公私交显,则行私者无所冀,而淑亮者无所负矣。行私者无所冀,则思改其非;立公者无所忌,则行之无疑,此大治之道也。”(《释私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