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后一命题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攫鸟不搏,猛兽不据。骨弱筋柔而据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逡作,精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1]218-224。严遵《指归》“含德之厚篇”称此为“精神充实,人物并归”之“志和”。认为其比于之赤子为物“知而未发、通而未达、能而未动,巧而居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为于不为,与道周密”,“故能被道合德,与天地同则”[3]55。这便是合德之厚之士、精之至与知和曰常表现。王弼注和之致也云:“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得常也”[5]147。由知和达志和,从认知及效果上说必是知常曰明益生曰祥,既明大道神理又与道周密无间,当然益其生而祥和了。故有人释益生曰祥为贪享受而遭灾殃[8],显然割裂了上下文句意,是有悖原意的。综观其本意,乃谓唯知和才能志神清和,唯志和方能益生又祥和。这里显然均指精神道德修养能通达大道与之周密无间混然一体,方能不为物役形累保持充沛之精神,故益生曰祥。它与和光同尘互为补充映照,一从与外部世界关系上着眼,一从内心认知功夫上讲,两相配合,心和乃全。相较于儒家的和心和德论,道家的知和志和论更多地从体认与感悟天地大道出发,故处处刻印有以心悟道而知和志和心迹。 庄子的两个命题都在其《天道》篇里以对比方式提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458 关于天地之德,其《天地》篇引老子言“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所以,“无为也,天德而已矣”。郭象《庄子注》据此释天地之德三句云:“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郭象又注均调天下两句云:“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郭再注与人和者即末四句云:“天乐适则人乐足矣”。成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和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2]406-408。可见,人与天和便是顺乎天地之无为之德,且是冥合自然之道者,由此,它才产生相应的天道之乐。均平万有又顺物情能与尘世混和的人和,是由天和决定而引起的,两者犹形与影,音与响之相应相随,故人乐即是天乐的产物,天乐适则人乐足。庄子紧接着前文还有一段对天乐内涵特点及价值意义的说明:“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为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2]462总之,“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他以自然至道为师,大自然由混一整体而碎断为万物,泽及万世,长于上古,刻雕众形而并不以戾、仁、寿、巧自夸,那是天乐表现,人知此天乐,生死不过天行物化过程,则无天怨、人非、物累、鬼责,一句话,通于万物才是人之天乐。 庄子的天和天乐与人和人乐哲学思想,是以人为体,以道为师,指明前者是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表现,故而发生之快乐是天乐,它是本原性第一位的。后者是顺天而应人,在前者基础上延伸至天下人之间相谐相调,故称人和人乐,它是第二位感应性的。综合来看,前者可称是人天相和的生态哲学系统和谐论。大自然是个多层次组成的丰富复杂的生态系统,要与它们全面顺应相和,才叫天和,才能产生天乐,这是很高的生态伦理要求与标准。人自诞生后出现的众多群落、种族、民族,其人人之间亲疏、尊卑、上下、长幼、男女关系是一种天伦领域生态大系统表现,所有人之间均能按这一天伦生态系统协调相处,即由天和演为人和,做到天乐适人乐足,同样是很高的伦理要求与标准。这是庄子据道家自然无为无不为哲学开掘出来的两个相联相应的生态系统伦理道德观命题。它们是极其丰富深刻的。杜维明先生曾称道宋张载《西铭》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将自己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亲密感,“反映了他对伦理生态学的深刻认识”,并说这种儒家人道主义见解广为普通民众与文化精英所接受,故可视为“中国人的一般世界观”[9]。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庄子的天和天乐与人和人乐两大系统生态伦理观,足以显示出其哲理抽象性的思维能力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故而,对于庄子的这份思想遗产,我们更应作大力的开发与应用,以为建设人天、人人和谐之新世纪而服务。 人是宇宙大自然的产物和恭敬的孩子,他生存的时空环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体积与资源十分有限的小小地球,只有继承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充分认识到大和利贞、阴阳动静相和生物,人必须与天和与人和,凡事执中取和,才能采取相应的活动,杜绝一切滥采滥伐资源投机取巧以及为一己一方私利动辄争战相向的野蛮行为,为保护这个育我养我的宁静家园而奋斗。尤其是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转折实期,充分学习古代先贤的生态美学思想尤显重要而迫切。作者:孙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