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庄子对此也有所阐释。 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写下的关于鲲鹏以及蜩与学鸠的着名寓言,从“小知”到“大知”,从“小年”到“大年”,从“有待”到“无待”,他要强调的是:要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要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做到不凭借任何外在的依托,包括虚名、功业及自己的私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超越世俗的一切乃至超越自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比且恶乎待哉?”14功名是很多人所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希冀在社会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人们当然是以它来衡量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在《庄子》的《秋水》篇和《至乐》篇中,分别用了“处庙堂之死神鬼不如泥中曳尾之龟”与“梦中骷髅不愿返回人间”的两个故事,教导人们对于这些外在于生命的虚名应该表示鄙夷。庄子认为,人一旦有了“为己”的私心,就相当于有了种种牵挂和顾虑;有了“功业”之心,就不免在世俗社会中争斗和厮杀;有了“名誉”之心,就会被名所累,拘泥于名声,行为和思想都会受到束缚,为世俗的认可、赞同、称颂所牵累。而只有当人们抛开了这些虚假的东西,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心态进入一无所有、广阔无边的自由境界时,人才能与“道”一样处在一种“无”的状态之中。只有处于这种绝对自由的境界中,才能感受到个体存在的自由和轻松,才能体验到个体存在的真实意义,这样个体存在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庄子对于个体存在的思索简言论之便是:个体存在是天赋的、自然的、自由的;要实现个体存在的价值就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性”,抛弃“人性”;个体存在价值实现的标准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并且要以一种“无”的状态进入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笔者认为,庄子的这一思索是有其实用意义的,它不仅引导着战国时期的人们回归到与自然一体的原初之思,还打破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庄子对个体存在本身的关注抚慰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正确认识被社会所束缚的自己,使他们从自我局限、自我否定的狭隘心境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庄子的观点极大地扩展了读者的思想视野,开阔了读者的心灵空间,使读者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意义对于个人人生和学术研究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 曹础基着《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3月北京第3版,第7页。 2 同上书,第25页。 3 同上书,第80页。 4 同上书,第80页,下同。 5 曹础基着《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3月北京第3版,第64页。 6 同上书,第150页。 7 同上书,第25页。 8 同上书,第35页。 9 同上书,第71页,下同。 10 同上书,第95页。 11 曹础基着《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3月北京第3版,第237页。 12 同上书,第236页。 13 同上书,第209页,下同。 14 同上书,第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