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知性的哲学家:荀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中庸》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还是个人心理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修身这个中心点,在个人心理、方法上展开。因此可说《大学》《中庸》关注中心在求知上。
    稷下道家属黄老之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虚无”即道,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事当奉此道为根本原则,做到“因循为用”,适应自然规律。如此,内可以养身,使形神相和,身体健康,外可以治国,使君臣相和,以“无为”的手段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可代表黄老之学基本精神的是,《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文。这四文的基本内容:一是道的观念,二是虚静的观念。前者旨在为养身和治国确定一个理论根据,后者旨在为养身和治国确定基本原则,都是鲜明的求知方法的探索。
    稷下道家,取老子关于道的宇宙论的意义,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及其运行规律,所谓“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内业》)。《白心》“说天之道,虚其无形”“地之道静”。显然,道是宇宙本原及运行规律。由此可见,稷下道家的心思重在外物及其运行规律。这都属知识形态的学问。
    稷下道家依据道的规律义,把虚静确定为养身的根本方法。老子首倡虚静,提出“致虚级,守静笃”,主张化解物欲执为心,使心灵虚静空明,无执无为。这一方面是成圣的工夫,追求精神的自由。另一方面,从生理和心理层面理解为养身之方,为学之方。稷下道家极重视老子虚静以为学这层含义,主张虚静,使心“无藏”“无求”“无设”“无虑”“无为”。不为忧乐喜怒欲利所困。否则,心不能虚静则躁,躁则失去精气。失去生命思想的依据。“气通则生,生乃思,思乃知”。以虚静养精神,则“四肢坚固,耳目聪明”身体健康了,认识能力也强了。由此可见,稷下道家是以虚静的方法,养人心神、生命,旨在培养一种优良的求知状态。
    人们长说,老子之学为“帝王之术”。严格讲,老子之学只是演化为黄老之才具有了这样的实践功能。“心术上”强调君主把虚静作为行为的准则,“虚者无藏”,无藏则“无形”,君主心无成见,无主观好恶,亦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好恶,深藏不露,犹可以虚控实,谴御臣下。“心术者,无为而治也”(《心术下》)虚静之道,成了君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术。《心术上》又把治国工具具体列为“义”“礼”“法”。义,是“各处其义”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个守其职;礼,是使“贵贱有等,亲疏有体”,把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制度化。法以“杀戮禁诛”使“简物大小一道”,以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统一起来。这些治国具体方法的论述,都是探求国家社会的现实问题,属知识形态的学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