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知性的哲学家:荀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荀子像
    荀子,发展了先秦的儒家学说,使之从不切实践的形态走了出来。荀子,是儒家的发展,法家的开拓,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如此说荀子既是法家的鼻祖,又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影响深远,如何从根本精神上理解荀学的意旨,确定其思想类型及价值?这是本文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荀子继承《大学》《中庸》和稷下道家的思路
    本文采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看法,认为以孟子、荀子为转折,儒家从极端的伦常主义转向突出个人(个人的知性和德性);从重君权到民本主义;从儒家仅关注外界向关注人的心理。
    《大学》《中庸》二书的要点:(一)、方法。大学说“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之”之道“博学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但行的范围,是限于“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第也,朋友之交也。”与《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略相同。(二)、个人之注重。把修身作为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这个身,就是个人,是一切伦理的中心。《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修身就是个人的修化,因此可知知性的个人地位的重要;(三)、心理的研究。儒家到了《大学》《中庸》的时代,已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最早期儒学只注重实际的伦理和政治,注重礼乐仪节,不讲究心理的内观。《大学》重心理学说,体现在已分别了心与意。心与意不同,心有所在便是意。《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箸其善。人之观己,如见其肺腑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到了《大学》儒学已演变为“内观的儒学”。《大学》论正心,更是对心理的微妙的剖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心。”《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中的正、中、和已有了节制、适中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