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孟子的传播历程与方式 孟子主要通过游说诸侯传播他的思想。孟子首先来到齐国。齐威王时,正是“稷下学宫”兴盛时期,孟子至齐不久,参与了“稷下学宫”聘为齐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齐威王对孟子礼遇,但是对孟子的“王道”“仁政”并无兴趣。于是,在公元前323年,孟子怀着怅然之情离开齐国。然后,孟子到了宋国。宋王偃六年,孟子从齐国来到宋国的新都彭城。孟子在宋劝导宋国大夫免除关卡和商品赋税,未被采纳,在宋仍不遂心愿,失望之后离开宋国,继续周游。公元前322年,孟子从宋国到达了薛国,在薛国短暂停留后,同年返回故里邹国,然后又到了鲁国、滕国。在滕国,滕文公“接待以礼,请孟子馆于上宫。”孟子在滕逗留两年,又到了梁国。当时,梁惠王已年届高龄,但他仍然尊称孟子为“叟”,可见孟子在梁所受到的礼遇。梁惠王卒后,梁襄王继任国君。孟子称梁襄王为“望之不似人君,近之而不见所畏”。孟子与襄王讨论过“天下恶乎定”的问题,孟子对曰:“定于一”,“不嗜日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认为只有德才能使社会安定,不喜欢杀人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梁襄王一心欲争雄于诸候,向往“霸道”,对孟子的“仁”、“王道”、“仁政”等学说并不感兴趣,而且讥讽为“迂远而阔于情”,孟子只得离开梁国。从梁国离开后,孟子再次来到了齐国。当时,正遇到齐宣王巡视范邑,孟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孟子此次来到齐国,正值齐宣王初立不久,延揽人才的时候。孟子继续担任齐国客卿。孟子对在齐国实行仁政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凭着象齐国这样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称王天下简直易如反掌。因此孟子去见齐宣王,说以仁政。哪知齐宣王一见面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告诉齐宣王只有:“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时齐宣王一心想凭武力称霸天下,对孟子推行的仁政、王道不感兴起,主宾之间不时发生争论,齐宣王甚至要求孟子放弃仁义主张和他一起推行霸道。孟子以必使玉人雕琢璞玉来比喻,说明治理国家要尊重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领导者不能瞎指挥,要求下级“姑舍汝所学而从我”。要尊重知识,尊重内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齐国是否攻打燕国一事上,孟子认为不应该攻打燕国,孟子和齐王发生了分歧。孟子素有“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当他的“王道”、“仁政”等主张得不到齐宣王的采纳时,他决意离开齐国。孟子辞去了齐卿的职位,返回故里。 游说诸候,是孟子一生事业上的辉煌时期。孟子结束游说诸候之后,退居故乡邹地,此时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聚徒讲学为主。参与者大都为随同孟子周游的高弟子,如公孙丑、万章等。讲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就以往的孟子言行,先由弟子提出疑难,然后由孟子解答,亦即由师徒共同整理、提炼,总结孟子思想,终于将孟子思想载之于行事,完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向往真善的崇高境界,他的传播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传播思想对于当今的传播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的传播行为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汪鹏)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8. [3] 刘玉娥:孟子平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4] 李敬一: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