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先秦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探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类自从产生,就依靠各种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传播观念,交流经验,分享知识,沟通情感,规范行为,实施管理。这些传播手段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运用语言,借助手势、表情、姿态和通过书信或其他机械媒介等进行的间接方式。可以说,传播与人类社会共生,又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先秦,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播事业,但却有着广泛的传播行为。这些传播行为使先哲们的思想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衣被中华民族数千年。诸子百家之中,几乎各个学派都涉及传播问题,但最重要的当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其中儒家的传播思想又占有极重的份量。本文拟对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孟子的传播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与孔子隔了两代,其思想则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在传播方面的言论也追随着孔子。首先,他认为必须通过“仁政”学说的传播来规范人们的道德标准。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1](《尽心下》)通过传播“善教”的学说,从而激发人性深处的“四心”。这种“四心”,孟子将之作为传播者和交际者的最基本的修养和出发点。其次,孟子将“仁义”作为传播、游说的根本准则和主要内容。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时,梁惠王劈头就问:“臾,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您不辞千里来到我国,对我国会有利益吧,孟子则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梁惠王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第三,在传播道德上,孟子认为应该做大丈夫。他强调讲仁义,而反对讲利。他认为“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1](《公孙丑下》)没有正当的理由给我送钱,这就等于收买,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呢?传播者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四,在传播过程中,孟子认为要保持自我,不能因为受者的地位而改变自己的传播原则。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游说诸侯的时候,必须器宇轩昂,不卑不亢,藐而视之,不因其巍巍然而畏俱。这样,才可能志意舒展,从容大度,言语得尽。对于受者的态度是,诸侯不来见他,他不主动去朝见诸侯,因为他不是为了去求官,他曾明确表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滕文公上》) 
    二、孟子传播行为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礼崩乐坏统一的西周王朝已日趋没落,分裂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候国。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事实上各地诸候多下服从朝廷的号令。 
    各诸候国的君主又常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名义相互讨伐,攻城掠地,以扩大本国的地盘。到后来连“尊王”的旗号也不要了,公开撕杀。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到公元前四百余年左右。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此后直至公元前21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二百余年,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总体特征正如刘向所说:“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君,兵革不休,诈并起。”[2](《书录》)长期的兼并、掠夺战争,一方面使人民辗转沟壑,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各诸候国为求生存,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速了我国封建制的形成。 
    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候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于以采纳,但是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疾苦。他的这些思想反映出封建制度新兴时期,新的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的解放,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