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荀子极力主张和宣扬一种开源节流,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这种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的思想正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的一项合理而有效的对策。目前我国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上马、严重重复建设等行为,对社会资源无节制的消耗;而生产活动中的粗放型操作,更是无知的浪费。最恶劣的是一些地方对稀缺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而国内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很多是以低价出售到国外,这种“开源”未“尽用”的不明智作法,更要警惕和深省。 3.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国富民强 荀子在《王制篇》中指出“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意思是圣明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物,管理好万物。因为这些事情都关乎天下苍生。放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有效处理好公共事务,加快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强调环评环节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防微杜渐。在法制层面上积极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行为课以重罚。政府要破解环境治理保护下的囚徒困境问题,只有加大企业“背叛”的惩罚力度,使理性的选择趋向于“合作”,避免社会整体“次优”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制篇》中另外提到所谓“以类行杂,以一行了,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即指“用处理各种事物的总原则来统率纷杂的事物,用礼义作为一贯的原则来统率万物。开始就是终结,终结就是开始,就像一个圆环没有头尾,抛开了这一总的和一贯的原则,天下就会因此而衰败混乱。说明只有在和谐的自然规律下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不注重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无异于把国家和人民推向灭亡。在今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国黄河断流的次数越来越多,极端恶劣气候的频繁出现,沙漠化情况日益严重,水体污染带来了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人们敲响的警钟。 4.珍惜节约资源取予消费有度 荀子从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路线出发,提出了“圣人之制”的生态资源观点,体现了“制用”和“爱护”相结合的生态伦理辩证思想。《王制篇》中一段话:“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尾路鱼鳖鳅擅孕别之时,阁署毒药不人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告诉人们:草木开花结果时不能随意进人山林,乱砍乱伐;也不能在鱼类产卵时进人江河湖泽大肆捕杀,这样会断绝它们的生长。人类只有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才有持续可利用的资源。正所谓“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繁。“只要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合宜的安排,各得其所,安然生长。”荀子试图通过帝王治世之道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人类如果过多地索取,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再生循环,而生态环境的自然再生,是维系生态平衡保持生态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取予有度,消费有节。 任何政府有责任保持人和自然生态的平衡,防止人们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注重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是我国政府对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表现。 三、结语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治世理念的推广和执行,首要原则是其核心文化思想要被世人接受和认可。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真正意识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具有价值,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其实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都说明:生态文明是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统一不是谁服从谁,而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其深刻的科学性和卓越的远见,对于影响和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者:周蓓 郑逸芳 荣庆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