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庄子的“道” 论与其关于“贵贱” 问题的政治诉求之间的关联,其实是非常明晰的。尤其因为其“每下愈况” 的论说方式,这种关联被明确地显示出来。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 
    一切有形之物,无不生于道;尽管有形之万物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别,包括人类的社会差别(伦理),就其真实的存在(“道”)而言,是统一的。因为道“无所不在”。如果一定要追问“道”在何处,那么庄子就用“每下愈况” 来回答。通常的解释是庄子以此表达了道“无所不在”,或者“道通为一” 的玄理。不过,这只是对这一段“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的意义之界说,而没有更深入地揭示它的意蕴。郭象对“每下愈况” 一句的注,却多少揭示了这一点:“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下贱” 两字最是要紧。庄子所用的蝼蚁、秭稗、瓦甓、屎溺都是实物,由此构成一个逐步下行(下贱)的等级:动物、植物、器物,最后是秽物。庄子所试图言说的“道无所不在” 的道理,是通过上述四类“物” 被人为安排的秩序图案之“荒唐”,来传达和反证的:所有人为安排的秩序、等级即“贵贱”,都是荒唐的。换言之,具体的叙事秩序除了表达“道无所不在” 的抽象道理(意义)以外,也传达了否定该秩序本身合理性的意蕴。 
    从其“道” 论出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首先就是人无贵贱。所以庄子所描写的神人、圣人和真人,大多是形体支离、长相怪异的人。这与儒家的圣人近乎完人的形象大异,由此构成的强烈反讽,颠覆了圣人与常人之间的神圣性差距。其次,则是后人可能体会到的“万物平等”,包括现代环境保护主义者认同的那种视角①。最后,建立在“道” 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则从认识论的向度提供了通达智慧的途径。 
    三 
    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人们已经做了足够多的诠释。不过,人们大多是在认识论的论域中加以讨论。简言之,庄子不但认为感性认识是主观的,概念不能把握真理,而且“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从根本上说,没有什么足以衡量真理的普遍性标准。所以《齐物论》里王倪对于别人的提问,一问三不知,但又吊诡地说: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蚯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碥狙以为雌,麋与鹿交,蚯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这里讨论的是对正处、正色、正味的判断,此处的“正” 与其说是“正确” 的正,不如说是“正当” 的正。它不是在客观知识或知识与对象符合的意义上的真伪,而是与适宜、有利、有益或审美偏好相关的判断,毫无遗漏的都是价值性的判断。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确实可以说庄子主 
    ① 韦政通称:“庄书有《齐物论》一篇,所谓齐物,即万物平等,万物一体之义。这方面的思想含有一种普遍尊重生命的伟大伦理精神。” 与孟子由人禽之辩发展起来的万物等级的观念不同,“庄子的《齐物论》,其旨就在打破这种区别,要人了解宇宙万物是平等的,一体相关的,一切人为的区分都纯是主观的,人类没有权利可以任意去摧残其他的生物”。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这有些诠释过度。庄子所论终究在人事,在人生智慧。而在下面这点,作者确有所见:“庄子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是厌而不离,厌,是因为他洞察到现实世界人们所追求的富贵权力背后隐藏着人生陷阱。⋯ ⋯不离,是因为他与孔子同样热爱生命,但对生命的意义的了解,以及如何安顿生命的态度又不同” (同上书,第11页)。 
    张主观感觉只有相对的意义,但是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也是通过价值的主观性,而通达“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在传统认识论或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框架中,被解读为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庄子》,其最直接的论断是一切价值评判的相对性。而《齐物论》后面的讨论,其实就是正面讨论如何面对“利害”,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是如何发生的。庄子洞察到“利益” 会如何有力地影响到人的价值判断,利害莫过于生死,最大的利益是生存。对于圣人而言, “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至于常人,正是对利益的追求、出于在生死问题上的困惑,会扭曲他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所以: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齐物论》) 
    它与“不离是非而无是非” 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其精神乃成玄英《庄子疏》所谓: “和光同尘,处染不染,故虽在嚣俗之中,而心自游于尘垢之外者矣。” 
    在此我们看到了庄子哲学理论方向的转变,通过其相对主义论式,由解构“贵贱” 而从认识论主题转变为实践论或存在论主题。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的总命题下,将“贵贱” 区别的不合理,转变为“贵贱” 本身之虚妄,因而蕴涵着改变主体自身的必要。 
    在批评世俗“贵贱” 区隔的同时,庄子警告人们远离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诱惑,描绘“虽在俗之中,而心自游于尘垢之外” 的乌托邦,原因之一是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对于身份地位的强烈趋向,因而正面地塑造能够拒绝特权、地位和财富,追求内心自由的理想人格: 
    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 宪不忍为也。(《让王》) 
    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日:“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列御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日: “愿以境内累先生矣。” 庄子持杆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人日: “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日: “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