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①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② 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7页。案《<老子)评语》最初出版于1905年,此时的严复对于传统文化的总体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在1902年, 严复曾说过: “夫自由、平等、人权、立宪、革命诸义,为吾国六经历史之不言固也,然即以其不言,见古人论治之所短。”参见《主客评议》, 《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页。这种变化在其《(庄子>评语》中亦可看到。 
    ③ 严复:《与熊纯如书(三十九)》,《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页。 
    ④ 章太炎:《(齐物论) 释》,《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著作。[《庄子》一书中的政治思想与哲学创造两者之间的关系,原是庄子研究中一个颇有歧见的问题。激烈的政治批评更多地出现在外篇。从儒家的立场看,《庄子》一书对于儒家的批评其实都带有政治的意味,不过内篇中政治批评没有影响其哲学的创造。譬如王夫之说《庄子》“《内篇》虽轻尧舜,抑孔子,而格外相求,不党斜以丑正;《外篇》则忿戾诅诽,徒为轻薄以快其喙鸣。《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以脱卸其矫激权诈之失; 《外篇》则但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理于玄微”①。《庄子》外篇中那些抗议性文字,包括对于“贵贱之辩” 的否定和道德谴责,似乎都只是出于个人的怨愤,图一时之嘴巴痛快, 自然没有什么价值。而魏晋玄学家如郭象等却意在发挥其“内圣外王之学”,按照汤用彤先生的研究, 《庄子注》的主旨“内圣外王之义,乃向郭解《庄》之整个看法,至为重要。且孔子贵名教,老、庄崇自然。名教所以治天下, 自然所以养性命。《庄子注》之理想人格,合养性命、治天下为一事,以《逍遥游》、《齐物论》与《应帝王》为一贯。于是自然名教乃相通而不相违”②。近代思想家会比较注意《庄子》的政治思想,譬如严复有《(庄子)评语》,按照曾克专的序言,严复“其言日,庄知义命之不可违,则述人间之世,待群己之已体,则有德充之符,处则为大宗师,《周医》见龙之在田也,达则为应帝王,《周易》飞龙之在天也”③。好作高明玄思的哲学史学者,大多忽略那些政治抗议(尤其是出现在外篇的言论),因为它们似乎太缺乏理论深度。在《(齐物论)及其影响》这本精湛之作中,陈少明教授则采取一种兼容的态度,他指出:“庄子所辩论的对手是儒与墨,批判的内容是由仁义之争引起的是非问题,是由反仁义上升到泯是非的。” “哲学批评同政治抗议在庄子那里,本来是相表里的事情。但庄子后学中的不同派别,却从不同角度发扬其不同层次的思想”④。这些对于我思考该问题都有帮助。不过,他同时又认为,那些政治抗议性的文字,意义很明确,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诠释。在我看来, 围绕着“贵贱之辩” 所出现的抗议性文字,单独地看,似乎意义很明确。但是这些意义明确的表述如何与那些玄远难解的哲思构成“表里” 关系,恰恰是需要通过诠释来揭示的。不过这种诠释并不局限于玄思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而更多地要从其政治抗议的意图及其具体诉求在何种社会条件下发生、以及一并发生了某种变形来理解。换言之,在我看来,《庄子》一书,政治批评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虽然其玄思妙理进入了独立的哲学创造领域,并让后人赞叹不已,但是对于庄子而言,没有那些愤世嫉俗的政治批评,很难想象是否还会有那些高明的玄谈。在本文研究的主题看,没有对于“贵贱”分化和制度设置的否定,就没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的系统理论。因此,庄子思想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展开之间的关联性是如何构成的?出于这种关联性的哲学理论在其展开中是否以及如何改变了政治批评的方向,并因而发生了什么样的形态与意蕴转变或扩展?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总之,玄学虽然可以被称作“悬学”,但是隔离经验的纯思如何获得悬空的动力,并非“悬学” 自身可以单独回答。]《(齐物论)释》同时也提示了《庄子》平等观念的双重意蕴。 
    总之,《庄子》给近代中国哲学家提供了诠释平等观念的一份古典时代的遗产。 
    按照章太炎的提示,我们“细玩” 《庄子》其说,首先当然是道论。按照庄子的说法,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秋水》)道乃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真是“每下愈况”,“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知北游》)。我们可以从中推论出所有的人都具备得道的内在根据。 
    不过,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庄子与孟子等儒家就差别甚微了。因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承认人成就德性的普遍性上,与庄子的思想没有区别。但是事实上, 《庄子》一书,像老子一样,乃是出于对儒家学说的反动而创作的。庄子对儒家的攻击集中在礼乐以及为此辩护的仁义学说。极而言 
    ①王夫之:《庄子解》,《船山全书》十三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②《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③参见《严复集》第四册,第1148页。 
    ④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之,似乎放大为对文明的攻击。不过,我们不可忽略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有更具体的内容:它首先就是庄子不满于贵贱、贫富的差别,以及保护人际不平等关系的制度设计,但是又意识到不平等关系的现实性。《庄子》在此作出了一个柏拉图式的精神转向: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应该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因而把政治诉求和政治思想(如何处理贵贱、贫富等的权力关系),转变为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人口的人生智慧。简言之,就是“不离是非而无是非”。“是非” 包含着双重意蕴:从认识的向度包含着真实与虚假、正确与错误的区别;从价值的向度包含了肯定与否定、承认与排斥的区别。通过认识和价值双重意义上的“是非” 之辩,要达到的并非世俗智慧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而是“不离是非而无是非” 的逍遥境界。此一境界内在地包含了三个相关的环节:第一,对于区分“是非” 本身的否定和批判;第二,对于“是非”作有保留的肯定和容受,即“安时处顺”;第三, “游心于物” 而达到“以道观之” 的“齐物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