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的荣辱观(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荣辱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类社会调整个体行为、从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 重要手段。在先秦典籍中“荣辱”一词就已多次出现并且连用,这表明那个时代的人 们就已对它进行了探讨。在先秦儒家那里,荣辱取决于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于道义,而荀子 对何以为“尊”、何以为荣的阐释更有着丰富的内涵,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 
    荀子的荣辱观可以说是对先秦儒家荣辱思想比较系统的总结。荀子认为,在现实 生活中荣与辱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形态:“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 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谓义荣。爵列尊,供禄厚。形势胜,上为 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大夫,是荣之外至者也,夫谓之势荣。流淫污亻曼,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 詈侮扌卒搏,捶笞膑脚,斩断枯磔,籍靡 舌 ,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辱。是荣辱之两端也。”(《荀子•正论》)即, 由个人道德高尚而获得的荣誉为义荣,由个人不道德的行为而遭到的耻辱为义辱,这都是“ 由中而出”,取决于己。而由权势地位带来的荣誉为势荣,外界强加于己的侮辱为势辱,这 都属于“外至”,与个人的善恶无关。 
    荀子进一步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荣辱的获得上是不同的:“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 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义荣 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君子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荀子•正 论》)也就 是说,无德的小人虽有可能享受到势荣,但却永远得不到义荣;有德的君子虽然往往得不到 势荣,但却能取得义荣,且部分君子尚可兼得二荣。小人虽可逃避势辱,但却无法摆脱义辱 ;君子虽有时会蒙受势辱,但却不会有义辱,且小人还有可能兼受二辱。荀子进而又认为, 势荣虽然也是荣,但这种荣与德行、才智无关,它并不能改变其小人的性质、面目;势辱固 然为辱,但这种辱并非由自身无德所招致,它并不能改变其君子、贤圣的评定,无损其为君 子、贤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荀子虽然将势荣、势辱也同样地称作荣辱,但他所看重的乃是义荣和义 辱,认为这才是与个人德行有关的真正的荣辱。因此,荀子的这一荣辱观与其他儒者“由义 为荣,背义为耻”的荣辱观并不矛盾,甚至是对它的进一步充实和更深入的说明。所以,荀 子指出:“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荀子•荣辱》) 
    荀子说:“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荀子•劝学》)即,荣辱与一个人的德行相符,是 由他的德行定的。因此,一个人努力从事道德修养,行善行义,乃是求荣的唯 一正确途径。事实上,孟子也曾说过,“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要想避免辱则必须求仁;如果心欲免辱而甘居 不仁,就不仅不能免辱反而要带来新辱。 
    由上述我们可知,荀子关于荣辱的看法,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复杂的荣辱现象所作的分类和 界定说明。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荣辱现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依 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必须承认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求利”是合法的。人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追求财富 ,追求生活的品质和品位,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以荀子的话说就是追求所谓的“势荣”, 其行为亦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能把势荣和义荣统一起来,仅仅追求外在的表面的荣耀,就 会变成不义不荣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本性使得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愈加公开化甚至极端化。拜金主 义,这个被马克思痛挞的怪物,在当今中国似乎广有市场。如果进行归类,荀子所说的“势 荣”现象在今天有如下诸种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