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彭永捷】认识儒教(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也有一些自称“自由主义者”的人,他们把美国视为一个成功国家的样板,把在很大程度上仅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某些自由主义学说想当然地当作是西方国家现实中的意识形态,并以之为思想武器,打着一个自封的“启蒙”招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当作“专制的帮凶”,把与诸如传统文化、国学、儒家复兴相关的一切都视作警惕和狙击的对象。也有一些自由主义者表示赞同和支持儒教,但前提是必须将儒教纳入自由主义的范畴,他们的一个理由是将康有为建立孔教的目的定位在建立所谓“现代国家”,因而儒教如果可以成立也就意味着,必须以建立“现代国家”作为前提和指归,如果不是如此,儒教――在当代中国重建或复兴中的儒教,就再次被判定为“专制的帮凶”。此处所谓的“现代国家”,就是从自由主义立场所理解的“宪政民主”。这是一群在政治思想上极端幼稚的人,他们对美国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福山那种极其可笑的“历史终结论”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美国的罗尔斯、哈耶克等几个自由主义学者的学说成了他们思考一切中国问题的指南。如果把一些带有狭隘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而又思想幼稚的人称作“愤青”的话,不妨将这些在这个把理论掮客称作“思想大师”的时代才会产生的对美国、对自由主义学说盲目膜拜而又思想上和政治上相当幼稚的一批人称作“愤幼”。他们喜欢用从美国自由主义者那里趸来的一些词句来绑架儒教,让人们的宗教信仰必须服膺于他们的政治诉求。他们的幼稚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儒学态度的转变上,对儒家文化敌对态度的弱化甚至对儒家文化的某种亲近,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感受到儒家文化自身的魅力,认识到儒学的价值,而仅仅是他们所依傍的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较后译成中文的著作和较前译成中文的著作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的观点差异。当然,这种对西方学术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限于中国的自由主义学术群体,而是已经弥漫于整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每年一到教师节,就会出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理由是中国90%的教师心理不健康。一到世界警察日,又开始“关注警察心理健康”,理由是中国的警察90%心理不健康。之所以会出现中国的教师或警察只有少数是心理是健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心理学家不仅照抄照搬外国学术理论,而且同样照抄照搬外国的实验数据,他们所采用的心理量表是针对西方人而不是针对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含蓄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心理量表测量的结果就是“不快乐”、“不健康”。在这种生硬移植西方学术蔚然成风的氛围里,中国没有多少自主想问题的人,也就没有所谓的“思想界”,有的只是太过露骨的抄袭和较为隐蔽的模仿。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并非一日之功,但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的片面和文革的激进的不断反思,至少让我们都掌握了一种本领,对任何高尚的口号都保持一种警惕――任何时候都不能在高尚的口号下干坏事!儒教是儒教,政治是政治,一个解决信仰诉求,一个解决政治诉求。一个整全的社会,必然要容纳不同的诉求,谁也不能用一个来强行绑架另一个! 
    在论及儒教与政治的相关性时,一些儒学研究者也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他们认为儒家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内圣外王,儒家如果成为儒教,儒学的内圣功能会受到损害,外王功能也会有所妨碍。在这种担忧里,儒学与儒教似乎成了非此即彼或者一个取代另一个的事物。从道理上来说,儒教作为一个宗教而存在,只是多了一个联系儒学与信众之间的桥梁。儒教既不取代儒学,也不终结儒学,只是落实了儒学。儒教的存在,也无碍于儒学的政治功能,一切从儒家文化资源出发而建构出来的政治哲学或政治学说,与一切从其他文化资源出发而建构出来的政治哲学或政治学说一样,儒教并不妨碍他们。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政治。儒教是儒教,政治是政治,这二者永远应区隔得很清楚。信仰儒教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也可以参与政治;具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也都可以来信仰儒教。儒教就是儒教,只提供信仰方面的帮助。 
    一些学者对儒教会使儒家文化丧失外王功能的担忧,更多的是针对试图将儒教作为国教的主张。国教,即国家宗教,是宗教的一种形式,可以英国的圣公会为代表。对于将儒教重新国教化诉求的置疑,在于把这种诉求理解和定性为追求恢复“政教合一”而加以批判和警惕。国家宗教并非直接等同于“政教合一”,对国教说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误解。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误解在客观效果上的确对儒教重建造成了损害。更容易引发批评和攻击的一个理由在于,一些提倡儒教重新国教化的学者,恰恰对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国教诉求的儒教和作为外王追求的政治儒学捆绑在一起,文化正统性的解决和政治正统性的解决一并考量,从而儒教的复兴,也被视作意识形态的竞争。在理论上将儒教的重建或复兴,纳入中华文化复兴的全局战略中来思考,视作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方面,这并无什么不妥之处,可是,如果把儒教的国教化视作实现儒教重建的必由之路,将儒教在当代中国合法身份的恢复当作解决儒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一个工具,这同样是以政治来绑架儒教。宗教是宗教,政治是政治;内圣是内圣,外王是外王,提供信仰帮助的儒教,不能沦为政治诉求的工具。  
    二 
    讨论儒教问题,每每要从对“宗教”一词的理解和界定说起。从学理上说,只要把儒教之“教”视作宗教之“教”,而不仅是“教化”之“教”,首先讨论“宗教”概念自然是讨论儒教问题遵循的一般步骤。在过去若干年中,关于儒教问题的讨论,有相当的成果执著于此,虽提供了相当多的意见,但至今尚无定论。本来学术讨论见仁见智,也不应期望会有什么定论。不过,当学者们的眼光从书斋转向现实,看看中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地区儒教存在和发展的图景,也许会有新的思路。 
    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韩国,儒教仍是其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拥有众多的信众[13]。在印度尼西亚,那里的华人为争取本族群宗教的合法身份奋斗了很多年,终于使儒教在其母国仍未被官方政府所承认的情况下,成为印尼官方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并使儒教成为适应现代生活、适合信众信仰需要的现代宗教[14]。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作为儒教表现形式之一的孔教,同样也合法地存在[15]。我国台湾地区,各类儒教组织与活动,早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占领的时期,就作为保存中国文化与信仰、凝聚族群意识的具体承载方式,兴盛活跃,至今仍在延续发展。在中国大陆,以一些书院、精舍、圣堂为代表的儒教道场也开始出现。 
    活生生的儒教事实摆在那里,学者们还在争论儒教是不是宗教,是不是有些落伍与可笑了!拿宗教学教科书或宗教学专著上的宗教概念来衡量儒教,如果发现儒教有什么与之不符的话,那需要调整的自然应当是教科书上的宗教概念。况且依据欧洲与小亚细亚宗教经验建立的宗教概念,在其走向欧洲以外地区时,也曾一再调整过,不然连自称是无神论宗教的佛教为什么是宗教都解释不了。儒教在亚欧大陆东部如此具有超越国别的影响,其教义如此将理性与信仰、宗教与教化、治世与治心融于一炉而独具特色,面对儒教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宗教学基于儒教的事实而调整其基本理论与重新解释宗教概念,也没有什么不应该的。我们只能是根据新的经验新的事实去修正和完善理论,怎么反而用过时的理论是强行剪裁活生生的事实呢! 
    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像以前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一样,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在“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下,套用西方哲学框架、概念作为分析和诠释工具制造和仍在制造大量生硬比附的学科产品,而使我们无法有效接近和欣赏中国自身思想。与此类似,盲目依赖外国宗教学理论而罔顾中国自身文化经验,使得我们中国自己的学者,面对儒教这样一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来自我们文化母国的极其简单的文化事实,都看不清楚。如果说基于文化经验限制的外国学者,无法正确看待和认识儒教的宗教特性尚情有可原的话,中国学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只会拿着一把外国的尺子量来量去,这实在是太可悲了!中国的宗教学领域,同样面临着外来学术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需要从理论建设上反省和克服。 
    面对儒教这样一种独特的宗教,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儒教是怎样一种宗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概要说一下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我们以基督教为代表,来与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作个对比。基督教并不赋予人以神性,并不讨论人如何成为神的问题,倒是那位受东方思想影响的尼采,在宣称“上帝死了”之后,开始讨论人如何成为“超人”。相反,儒教认为人可以“成贤成圣”,天人合德;道教徒认为人可以长生久视,飞升成仙;佛教徒认为人可以断灭轮回,解脱成佛。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儒、道二教,还是从域外传入又被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上都承认此岸与彼岸的连通性,承认在现实世界中求得完满的理论可能性,因而照搬神本与人本、宗教与人文区隔的欧洲文化经验,来规范中国的本土宗教,自然无法对症下药。儒教从天上来―― “天命之谓性”[16],又到天上去――“与天地合其德”[17]。在这一来一去中,儒教始终是人本的,而非神本的――儒教是“成人之教”,致力于使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18],“成人”的终极目标,是如何追求“至善”,从而成为一个圣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儒教之教,既是宗教之教,亦是教化之教。儒教不是一神教、多神教,更不是泛神教,儒教是无神教。儒教不是神灵崇拜,也不是英雄崇拜,而是圣人崇拜。儒教不是神教,也不是仙教,而是圣教[19]。在历史上,儒教称本教为“圣教”,称本门为“圣门”,称自己尊奉的祖师为“圣人”、为“至圣先师”,称先师的诞辰为“圣诞”,称本教的学术为“圣学”,称本教的经典为“圣经”[20]。儒教在世界观上,主张阴阳二气,发育万物,品物流行。儒教在人生观上,“推天道以明人事”[21],法天祖地,“立人极”[22]而与天地叁。儒教在生死观上,“原始返终”[23],“存顺没宁”[24]。总而言之,儒教就是儒教,对儒教的认知,不能削足适履地去适应依据欧洲宗教文化经验建立起来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与之相反,宗教学理论必须调整,建立起与儒教存在的事实相适应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