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先秦诸子的救灾观(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鲁国大旱,鲁穆公打算暴晒    汪与巫以求雨。     汪是仰面朝天的残疾者,巫是女子能通神者。迷信家认为,暴晒他们可以使上天哀怜同情他们而降雨。鲁国学者县子反对,认为这是暴虐而愚蠢的行为。故事反映出儒家的人文精神。
    道家著作《老子》有两句名言,深刻揭示出灾荒生成的原因。三十章曰:“师之所止,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批军队驻札之处,会造成荒地。大规模战争之后,必定出现饥荒年成。因为战争会破坏农业生产,消耗粮食储备、损坏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造成空城荒野,人口减少和流亡。老子没有说出的结论是:战后必须积极备荒。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历来为政治家所重视。
    七十五章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句话指出造成饥荒的人为因素。句中的“民”不仅指个人,而且指民众。“饥”不是指个别人没饭吃,而是指普通性的饥荒。“上”指统治者。赋税太重就会形成灾害。这一条也是历代思想家的共识。
    墨家著作《墨子》中有《七患》篇,用相当多的篇幅谈储粮备荒和减俸救灾的措施。说:“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力时急”意谓抓紧时间备荒。“民见饥则亡(逃亡)”,“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所以墨子主张,“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干菜粮食),以备湛(水灾)旱。”又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固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卖儿卖女)。此之谓国备。”即国家的基本储备。
    《七患》篇提出政府官员减俸救灾的具体办法是:“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将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只领取官仓口粮)。”国家发生凶饥,国君饮食费用减五分之三,衣不改制,乘马三减二,妾不衣帛。外国来宾招待从简。体现了墨子的节用观。
    法家著作《韩非子》主张,在救灾活动中,应该严明赏罚,执法不爽。《内储说上》记,鲁国积泽地方发生火灾,鲁哀公率领众人救火。左右之人都去追逐从丛林中跑出来的野兽,不去救火。哀公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事急,不及以赏,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这个孔子竟成了法家的代言人,学者认为是出于韩非子的编造。同篇又记,越王宫中发生火灾,人莫救火。文种建议越王下令:“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火灾很快扑灭。
    《外储说右下》记:秦大饥,应侯请发王室园林中的枣粟、蔬果救济灾民。秦昭王说:秦国法律,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如果发王室之枣粟、蔬果以活灾民,岂不是“使民有功无功俱赏也。”这样会搞乱法律。“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秦昭王坚持法律第一,宁可饿死人,也不能破坏法律。这样作太不尽人情了,执法也应该有灵活性嘛。然而这种思想正是法家学说的真实反映。
    先秦子书《管子》,旧列法家,其实杂取各家,托名管仲,实为战国中期齐国稷下学者所辑集,后人又有所补充。其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有出自春秋末期、战国前期、战国中期、战国后期乃至秦末汉初者。此书最主要特色是热衷讨论经济和理财问题,不少篇章涉及救灾。
    《五辅》篇说:“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谊,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备饥馑,救灾害,赈惫露(露宿野外者),则国家定。”
    《八观》篇说:“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凶。小凶三年而成大凶。大凶则有遗莩(饿死路傍者)矣。什一之师(十分之一的人从军),什三毋事,(十分之三的人不能从事农业)则稼亡之三之一。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积也,则道有捐瘠(遗弃尸体)矣。什一之师,三年不解,非有余食也,则民有鬻子矣。”这番话意谓,大灾之年,要减少从军人数。稳住农业,保存积谷余粮,否则人民就会饿死于道路。
    《乘马数》篇说,如果发生天灾,应该实行以工代赈政策。“若岁凶旱水佚,民失本(农业),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即无产业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体现平衡国家经济的政策。
    《轻重丁》讨论如何以丰补歉问题。齐桓公说:齐西水潦而民饥,齐东丰收而粮贱,欲以东之贱补西之贵,有办法吗?管仲说:今齐西之粟每釜百钱,则每区(五分之一釜)二十钱。齐东之粟每釜十钱,每区二钱。请下令向每一人口征税三十钱,要用粮食来缴纳。这样,则齐西之人出粮三区即可,齐东则要出粮三釜,那么一釜仅卖十钱的齐东粮食皆入于官仓矣。齐西之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无本者国家给陈粮,无种子者贷之新粮。这样,东西两地得以互补,远近各方得以调节了。这种方法,比《孟子·梁惠王》篇讲的河东民与河内粟互移的作法具体多了,写作时间当在其后。
    《轻重丁》又记,管仲利用灾难先兆动员功臣百姓捐出粮食金钱以备荒的故事。管子报告桓公说,某地发生地震,是瘟疫的先兆。某地发生风暴,也是瘟疫的兆头。天上出现彗星,国家将有流血的战争发生。请下令,朝中功臣百姓,有五谷粟米布帛者,不得私自处理,由国家平价收购。功臣百姓如果捐献粮食布帛金钱,就是帮助国家对付天灾和备战的行为。管仲认为,“此谓乘天灾而求财于民之道也。”《轻重》诸篇反复强调加强农业和积极储粮,不仅是备荒备战,而且带有对他国进行经济战的意图,颇近纵横家,当作于战国后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