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从孔子的仁智到孟子的仁义(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际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仁与智(贤)上,除了“举贤”与“慎贤”之外,孔孟思想的转承还表现在二人对管仲和大禹的不同态度上。在孔孟这里,管仲是一个争议人物:管仲不死君(纠)而相之(小白)、有三归不知礼,但管仲(也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孔子一方面称管仲“不知礼”、一方面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孟子则借(曾参之口)表示非常反感别人把自己与管仲并列。“尔何曾比予于是!”(《孟子.公孙丑上》)总体上,孔子给管仲以“仁”这一很高的荣誉,而孟子则坚决拒绝管仲,为什么?古往今来对于孔孟这一差异解释的角度有很多,其中俞椒就把“如其仁”改为“如其智”。“读杨子吾子篇曰‘如其智,如其智’,而知《论语》‘如其仁,如其仁’非孔子之许管仲以仁矣。”[①] 如果说仁是褒义、智是贬义,称管仲为仁是褒扬、称管仲为智是贬抑的话,把“如其仁”改为“如其智”,显然由褒到贬,这应该是受到了孟子贬抑管仲的影响、可以说是“借就”了孟子而“偏离”了孔子。如果说管仲与智有关(有能力、有地位、有成绩)的话,管仲在孟子这里被贬抑就多少反映了孟子对智有贬抑的态度。可见,仁智偏离、褒仁贬智在孟子这里是很重要、很严肃的话题。 
    大禹也是儒学思想中的重要人物,宽泛说来,尧舜禹都是儒学加以推崇的重要人物、孔孟对之都赞誉有加,但细致说来,大禹与尧舜相对,在孔孟这里有细微差异,并与仁智有关。在孔子这里,在对待民众上,孔子认为尧舜未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而称尧舜“犹病”;与之相对,孔子讲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因而孔子两次称“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简言之,孔子认为尧舜未能济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大禹能够做到济众(“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孔子称尧舜“犹病”、而称大禹“无间然矣”,其间的一高一低、一褒一贬不难看到,即在尧舜与禹当中,孔子对大禹评价相对较高。在孟子这里,大禹虽有一定地位(如在三治中居其一),但孟子的另外表述很值得关注。“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离娄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严格说来,禹是否是智者、是智者还是仁者、禹之道与水之道是否相关,都可细究;但宽泛说来,结合仁与智的区分、加上孔子之言“智者乐水”,说孟子会给予大禹以“智”的称谓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大禹是否称得上“仁”呢?根据孔子的结构,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行为可以说是“克己复礼”、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如此以来,说孔子会给予大禹以“仁”的称号是很有可能的。由此孔子很可能称大禹为“仁”,而孟子则很可能称大禹为“智”,一仁一智,其间显然有所差异。孔子很有可能称大禹为“仁”,也可以说孔子会讲大禹有德(“仁”);与孔子不同,孟子很可能称大禹为“智”,理论上就蕴含有他认为大禹在德(“仁”)上有缺陷,事实上《孟子》明确就表示“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孟子.滕文公下》)尧舜之后就是大禹,怎么能说“尧舜之后圣人之道衰”呢?就是后儒也多是以尧舜禹三代之后才是衰世、怎么在孟子这里尧舜二代之后就是衰世了呢?是否说明孟子对大禹有些贬低、不让其与尧舜并列?还有,《孟子》中明确有“至于禹而德衰”,(《孟子.万章上》)孔子称“禹,吾无间然矣”、并很有可能会称大禹为“仁”,而孟子则把大禹与“智”相连、并讲大禹“德衰”,这一高一低、一褒一贬的变化很值得体会。如此仁智分离、褒仁贬智在孟子中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多见的。就学派而言,对于尧舜禹,儒墨都是推崇的,但相对说来还有所细致区分:对于禹,孔子很可能会给予大禹以“仁”的称号,墨子重禹、讲“禹兼”、且“兼即仁”,(《墨子.兼爱下》)即墨子也很可能会给予大禹以“仁”的称号,而孟子辟墨、累及大禹,就可能故意不给大禹以“仁”的称号、而是把禹与“智”相连。对于尧舜与禹,孔子讲尧舜“犹病”、而讲禹“无间然”,可见孔子相对比较推崇大禹;墨子明显推崇大禹;孟子则极力推崇尧舜,而把大禹与“智”相连、还讲禹德衰(“德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仁衰”),可见孟子相对比较推崇尧舜、而相对贬抑大禹;荀子则相对比较推崇大禹(如在人性论上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荀子则讲“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见,仁智分离、褒仁贬智是个十分严肃、涉及多学派、多方面的问题,在先秦时期,可以说是个大问题。就孟子而言,仁智分离、褒仁贬智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就理论而言,仁智分离、褒仁贬智逐渐使孟子贬低、忽略智,以至最终促使孟子由“仁智”转向了“仁义”。 
    从“仁智”到“仁义”,以上多是理论的逻辑推演,此外,还有最新出土材料与《孟子》本身文字的互证,这就涉及到两种四端与两种五行的异同。在《孟子》这里,常见的四端即“仁义礼智”: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除常见的“仁义礼智”之外,仔细检视《孟子》,还会发现另一种四端,即“仁智礼义”,这种“仁智礼义”还相关地表现为“仁贤礼义”或“仁智礼敬”。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上》)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孟子.尽心下》)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贤通智、敬通义,如此以来,“仁贤礼义”或“仁智礼敬”都大体相当于“仁智礼义”。这样,《孟子》中实际上存有两种四端:常见的“仁义礼智”和少见的“仁智礼义”。两种四端的构成要素相同、但排列顺序显然有异;“礼”的位置未变,如暂时忽略“礼”,则两种四端之异实际上就是仁智与仁义之间的异同;不妨大胆说,两种四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仁义”领衔四端还是“仁智”领衔四端的问题。在两种四端中,对于“仁义礼智”这常见的四端,孟子不但在理论上给予了解释,即仁义礼智分别对应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而且在现实上也给予了解释,即“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孟子.尽心下》)而对于“仁智礼义”这少见的四端,则理论上与现实上都没有进行解释、仅仅是简单地提及。可见,孟子虽提到了两种四端,但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倾向于“仁义礼智”这一四端,以至于我们现在也多以“仁义礼智”来等同孟子四端。进一步,就是在“仁义礼智”这四端中,四者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四端的中心应是仁义。“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在此,仁与义有实际内容、而智礼(此处智与礼的顺序还颠倒了、成了仁义智礼,好在这次颠倒无损于仁义的主导地位)以及乐基本上就是围绕仁与义在做文章、根本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如此,仁义居于中心地位、或者说孟子以仁义统率礼智[②],应该是比较明显了。简言之,《孟子》中至少有两种四端:“仁义礼智”与“仁智礼义”;在两种四端中,孟子更注重“仁义礼智”这一四端;并且在“仁义礼智”中,孟子明确指出仁义有实际内容、而礼智没有实际内容,这实际上说明仁义才是孟子关注的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