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随小猎犬号英国海军测量船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他在岛上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采集标本,岛上成群结队的雀科鸣鸟引起了达尔文强烈的兴趣。所有这些鸟都是偶然从南美洲飞抵这里的古老品系的后代。它们在整个岛上找到了许多闲置的适于栖息的生态环境,并进化成在体形大小、鸟喙形状、羽毛颜色、声音、饮食和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十三个品种。不同品种的鸟,其嘴部的差异性就是这种适应性传播的最好证明。有些鸟具有典型的食籽喙,另一些以仙人掌植物为食的鸟长有一种长而尖的嘴,还有一些以昆虫为主食的鸟拥有一个小乳头状的鸟喙。 此谓鸟法地也。 再来看看人类的进化。通过现代基因学的研究,我们知道,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但是,今天的地球人,无论从肤色、体型、毛发等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即我们区分所谓人种的根据。那么,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子告诉我们,原因在于,人法地。 何谓天法道? 天的规则源于道。 道是天的规则,天的规则就是宇宙哲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太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老子这段话,是对宇宙大爆炸之前混沌状态的描述,也是老子对宇宙哲学的描述。直译出来并不太困难,但是要想把其中的含义解释清楚,还是交给现代天体物理学家吧。 何谓道法自然? 道的规则源于自然世界。 于本体,即我,而言,本体的行为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曰内因,一曰外因。 内因者,规律也;外因者,规则也。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如果只有一个天体,假设这个天体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那么,对于本体,地球而言,其在宇宙中的运行轨迹就没有外因的干扰。此时,影响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轨迹的动因只有内因。 但是,宇宙空间中天体的数量,并不是人类的感性思维所能够理解的。天体之间存在着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于是,地球就会受到宇宙中所有天体的吸引。只不过这些引力由于距离远近的关系,或大或小而已。但这些所有的外力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于地球而言,就是地球运行的规则。 回到刚才的假设,即宇宙中只有地球一个天体,来探讨内因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没有外力,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轨迹有没有规律呢?当然是有的。 地球上的所有物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万有引力,叠加在一起,同样会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于地球而言,就是地球运行的规律。 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轨迹是其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地球的行为哲学,就是地球的道。 如果把地球上的物质作为本体,那么地球运行的规律,就是地球上物质运行的规则。 规律与规则,由于本体的不同,也即视角的不同,存在着向下兼容性。自然界的规律,对于道而言是规则;道的规律,对于天而言是规则;天的规律,对于地而言是规则;地的规律对于人而言是规则。 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为世间之全部,自然的规律和规则相互作用而产生道,故道法自然。 规则源自规律,规则亦可改变规律。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对于本体而言,自然的外部规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规律。例如,同一纬度、海拔相近的地区,降水量决定了该地区可以生长的植物的种类。对于植物而言,降水量是外部规则;但是,对于自然界而言,降水量是一个自然规律。 一是,对于本体而言,外部规则可以转化为自身规律。例如,前文提到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科鸣鸟的品种分化;例如,人对家禽、家畜的驯化。 谈了半天规律,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提到规律了吗? 然。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文:那些芸芸众生,都再次回归到他们(生命)的起点。回归到起点叫做静,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生命的循环往复叫做规律,懂得规律就是明智。 老子把规律叫做常。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文:懂得规律才能够包容,能够包容才能够为公,能够为公才能够为王,能够为王才能够顺天,能够顺天才合乎道,合乎道才能够长久,终身都没有危险。 知常是为王者行止的基础。 同样,我们还知道所谓的地域文化差异。例如,先秦文化中的楚文化、巴蜀文化等都和中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在今天,地域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方言。那么,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子告诉我们,原因还是在于,人法地。 世界文明史上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样可以归结为:人法地。 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老子说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南怀瑾先生的这个解释大概源于子思圣人吧。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子思·《中庸·第二十六章》) 同样出于儒学的《易传》也有相似的说法。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坤卦》) 我有个问题不大明白:若地可谓以厚德载物,那么,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海啸等等自然灾害又当如何解释呢? 想用儒学的理论来解释老子的思想,是完全行不通的;反过来老学倒是批判儒学的利器。 何谓地法天? 地的规则源于天。 天就是宇宙。 天不仅是地的规则,也是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规则。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谓地法天也。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被太阳捕获的吗?太阳又是如何形成的?类似的问题会有很多,现代天体物理学家未必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天是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规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