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做出道的定义: 道,世间万事万物在其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则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行为哲学或指导思想。规律、规则和道,三者之间是互动的。 简单说,道就是哲学,就是思想。 由此可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另外,这句话中的所有名词,顺序上是向前兼容的关系。即: 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地法天,地法道,地法自然。 天法道,天法自然。 由这句话,还可以衍生出: 人有道,地有道,天有道,道亦有道。 谓人道,谓地道,谓天道,谓道可道。 此道亦有道非彼盗亦有道。 顺便把《道德经》的第一句话解释一下。 道可道,非恒道。(《道德经·第一章》) 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可以解释为道理。进一步可以解释为:行为哲学,或者指导思想。 第二个道,是动词,作梳理、疏导解。 例如《论语》的这句话: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第二·三》) 由此, 道可道,非恒道。 可以解释为:道理可以重新梳理,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子之道德 何谓老子之德?德者,得也。这是以前的解释。没有全错,但至少是不完全。 赵构、秦桧杀了岳飞,赵构、秦桧个人是得了,然赵构、秦桧之徒,岂可谓德者乎?我的解释: 德者,天下之得也。 则, 老子之道德:道为天下之所得者也。 庄子对老子的曲解 后人言老必言庄,但实际上,虽然不能武断地说,庄子老先生根本就是曲解了老学,但起码《庄子》这本书是曲解了老学。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庄子·胠箧》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解释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而实际上则是完全背离了老子的思想。老子说绝圣弃智,庄子也说绝圣弃智,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先来看看老子的原话: 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这段话,实际上是说给最高统治者听的,那么这个最高统治者是谁呢?当然就是圣人,就是王。《道德经》一书中多次提到圣人和王,老子和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希望有一个救国救民的圣人出现。不能说老子这个想法是个幻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老子倒是想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一份提案呢,可惜那会儿没有。 而且老子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子不像儒家的孔圣人、孟圣人那样厚古薄今。《道德经》一书中绝口不提鸟生鱼汤,估计他老人家也没把鸟生鱼汤当什么圣人。相反,《道德经》一书,实际上就是一部圣人养成规划。^-^而老子的绝圣弃智实际上就是在训导圣人,你如果想要成为真正的圣人,就要抛弃做圣人、做智者的想法,抛弃这些表面浮华的东西,要做到见素抱朴。只有如此,才会民利百倍,百姓才会把你当作圣人。 讲一个可能是史实的故事,只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无聊,懒得考据了。宋神宗一直就是王安石的粉丝,当他第一次见到王安石的时候,就问他:天下如何才能大治?王安石说:要选对为政之策。宋神宗又问:那么唐太宗的政策怎么样?王安石肃然正色:陛下应该效仿尧舜,何必学唐太宗。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几个不想做鸟生鱼汤的?又有哪一个做到了?一天到晚梦寐以求想做圣人,再加上一群阿谀逢迎的大臣,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一群圣人皇帝。客观地说,想做圣人的皇帝还是比不想做圣人的皇帝强一些,至少在他们祸国殃民的时候,还要有所收敛。那些不想做圣人的皇帝们可不是因为听了老子的训导,而是他们本身就知道贪图享乐,完全做到了自绝于人民。当然,如果只是贪图享乐也没什么不好,皇帝自己玩自己的,顶多是全天下的百姓养了个闲人;只要让百姓自己过自己的,天下也能太平。 简单总结一下老子对圣人的认识:天下需要圣人,但需要的是那种不以为自己是圣人的圣人。 举个例子: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是很反对个人崇拜的,那个时期,毛主席的历史功绩也是非常伟大的,中国人民把毛主席当作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邓小平谈到毛泽东,1957年以后错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错误越来越多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谀之词太多了,反对的声音听不得了,以为自己不会犯错误。毛主席真是自己把自己当作圣人了,于是毛主席走下神坛了…… 庄子这篇文章并不是在训导谁,而是在作一个客观描述:因为圣人不死,所以大盗不止。只有绝圣弃智,大盗才能没有。看起来是在解释老子的绝圣弃智,实际上根本没有明白老子的意思。要不然就是有意曲解,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的哲学自成体系,但和老学确实是牵扯不上什么太多的关系。 刘文典号称天下懂庄子的人只有两个半:庄子、刘文典,冯友兰算是半个,而我等芸芸众生连半个都不算,狂汗。所以,我们就不解庄子了,还是留给刘文典去解吧。 顺带说一句,绝圣弃智,楚简甲本作:绝智弃偏。对照《庄子》来看,可以说是楚简本错了,可见楚简的权威性也还是值得怀疑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