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郑开:试论《庄子》的“化”(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由此可见,“庄周梦蝶”的核心在于“物化”。那么怎么理解“物化”概念呢?钟泰提示的两点十分重要:第一,他引述了《知北游》“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解释《齐物论》的“物化”,这显示了正确的阐释方向;第二,“物化”是《齐物论》起首命题“吾丧我”的转深,也就是说,“丧我”、“无我”是理解“物化”概念的重要基础。21《达生篇》所说的“指与物化”相当于“梦化为蝶”,其中“不内变”者,正相当于前面所说的“不内化”。值得注意的是,《达生篇》特别强调了“忘”,意味深长。《庄子》所谓“忘”表示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相忘于江湖”、“两忘而化其道”的说法隐含了一种伦理、价值判断。但更重要的是,《庄子》“物化”理论由于涉及了技术—艺术实践的内容,而成为了《庄子》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养生主》所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达生篇》所载的“技巧章节”),充分体现了“技进乎道“的旨趣;《秋水》所载的“濠梁之辩”寓言,表明了“鱼乐”也许能够“知之濠上”,换言之,“物”、“我”虽然不同,然而却可能相通。    
    《庄子·逍遥游》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列子》进一步发挥其中的意蕴,说: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黄帝篇》)   
    苏辙解释说:“方黜聪明,遗心胸,足不知所履,手不知所冯,澹乎与风为一,故风不知有我而吾不知有风也。”(《栾城集》卷十八《御风辞题郑州列子祠》)正是这种将“我”(自我)溶解于“物”(外部世界)的思想,奠定了“无我之境”之审美趣味。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以消释了心、手隔阂的方式——消解了物我间的距离。苏东坡咏文与可画竹诗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22这难道不是《庄子·养生主》的注脚吗?宋罗大经《画说》自述:“某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石涛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池塘生春草”是谢灵运的名句,可是他却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大凡诗人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仿佛不是出于我的手,而是出于神的手,后者也可以说是“有物假我以思”。23“入神”是一切艺术创造乃至实践自由的化境的突出特征,它是某种心手、物我的心理意识状态,更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当此出神入化之时,艺术与审美创造活动只是某种听命于神秘而莫解的音响,袁枚说“我不觅诗诗觅我,始知天籁本天成。”(《老来》)因而,这样的审美艺术创造活动自然具有某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特点,从而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神曲》(The Divine Comedy)的作者但丁(Dante Alighieri)也说:“欲画某物,必化为其物,不尔则不能写真,”说法比较接近。马蒂斯(Henri Matisse)说:“画家那么深入理解自己的客体,以致与它溶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在自己的客体中发现了自己,所以他对客体的处理同时也是自己本质的表现。”“没有一片无花果的叶子与另一片一模一样;它们彼此都各有特色,可是每一片叶子都向我们表明:我是无花果的叶子。”24 被誉“现代之父”的塞尚从自己有艺术体验中提炼出了近似于庄子“物化”概念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家与外界自然必须相互渗透,比如说在描绘风景时,“在我的内心里,风景反射着自己,人化着自己,思维着自己。我把它客观化,固定化在我的画布上。……好象我是那风景的主观意识,而我的画布上是客观意识。”25可见,这种主客冥合甚或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恰恰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与本质,同时也是诉诸实践的艺术真理独具魅力的地方。   
    总之,艺术体验与艺术真理是我们可以直观理解与把握的东西,它也恰恰反映了道家关于“道的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庄子》寓言所试图阐明的“道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庄周梦蝶”与“知之濠上”,从本质说,乃是“物化”而“神遇”,换言之,就是自我沉潜入万物存在的核心,以焕发出来的我之神明契会自然天成的物之神明。邓椿《画继杂说》云:“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这段话泄漏了造化之秘,也揭示了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真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画家追求“传神写照”的原因所在。道家以为,物之神即我之神,惟沉潜至深,方能“澹然独与神明居”而“通乎物之所造”。   
    《庄子》“物化”概念与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庄子与梦中之蝶、水中之鱼之间的关系,庖丁之手、刀与牛之间的关系,列子与风之间的关系,罗大经与草虫之间的关系,文同(与可)与竹之间的关系,袁枚与诗歌之间的关系,石涛及其笔下的山水间的关系,马蒂斯与所画树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纳入那种西方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主客二分”(subject-object dichotomy)模式!因为他们(哲人与艺术家)已经克服了“对象化”的思维模式,26就是说,上述关系的双方,从审美理论上说,既不能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得以阐明,27亦不可纳入“自然与艺术平行”的近代观念之中。28哲学上的物我关系,可以转化为艺术上的“手”(包括工具,例如笔墨)与“艺术作品”间的关系。那么,《庄子》所说的“物化”思想显然力图克服心、手、物之间对立、隔阂与疏离。总之,“物化”既非“化”亦不是“不化”,它意味着形骸俱释的陶醉和一念常惺的澈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西方美学中的“契合”(correspondence)概念更深邃而且更有力。   
    --------------------------------------------------------------------------------   
    注释:   
    1 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载《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 详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论易之三名》,以及钱钟书的细致分析(《管锥篇》第一册第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 荀子曰:“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也是一种“变易”。    
    4 “化”原作“物”,惟陈碧虚(景元)《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化”,据改。    
    5 “自化”出自《老子》第37、57章。    
    6 后来的哲学家都比较重视“自化”思想,例如王符以之说明“自然之化”(《潜夫论·本训》),严君平和郭象都以“自生”概念表述自己的思想,其实“自生”也是“自化”的另一种表述。同样,出现于《鹖冠子》和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也与“自化”概念紧密相关,例如《鹖冠子·天权》曰:“独化终始,随能序致。”郭象曰:“独化于玄冥之境”(《〈庄子·齐物论〉注》、“卓尔独化,至于玄冥之境”(《〈庄子·大宗师〉注》)。    
    7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主流自然哲学可谓某种“逻辑主义原子论”,即:通过分析作为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绝对性的“一”,“始基”或“原子”)以把握事物的所谓“本质”,进而以“迂回进入”的方式洞彻宇宙万物。    
    8 崔宜明:《生存与智慧》,第187-1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9 徐梵澄曾把赫拉克利特的“变”译为“变是”,以表明它媲美于“being”,不无道理。(《玄理参同》,《徐梵澄文集》第1卷,第105-10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0 当然《庄子》抑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否是李约瑟所说的“真正的有机哲学”、“纯粹的有机主义”(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第57-58页,北京:1990年),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1 俞樾认为,“化生”当作“生生”。(刘文典《淮南子集解》引)《文子·守真》与之略同,其曰:“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    
    12 钱钟书曾征引了赫拉克利特“唯变斯定”(by changing it rests),普罗丁(Plotinus)“不动而动”(L’Intelligence se meut en restant immobile),以及圣奥古斯丁“不变而使一切变”(immutabilis, muants omnia),来说明“易一词而兼三义”之无独有偶。(《管锥篇》,第7页)当然,把它们移植到《庄子》中“化”的阐释中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13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的“我”其实也就是“吾丧我”的“吾”。    
    14 《文子·道德》略同,其曰:“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    
    15 《文子》与此略同,其曰:“得道之人,外化而内不休。外化,所以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微明》)“休”,按即“化”字。    
    16 案《淮南子》此文“圣”字之下,疑脱“人”字。而《庄子·应帝王》曰:“圣人之心若镜”,据补“人之心”,以完语义。    
    17 那么,《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的“非以一时之变化而定吾所以自得”者,其实就是《庄子》和《淮南子》所说的“一不化者”。按“自得”即“自德”、“内德”(或曰“中得”),就是“性”的另一种表达。《原道训》前文云:“内有以通于天机,而不以贵贱贫富劳逸失其志德也。”文中出现的“志德”,根据杨树达《淮南子证闻》的辨证,应作“自德”。    
    18 《淮南子·原道》中的一段话能够比较充分地表明“神与化游”的旨趣: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    
    19 王夫之《庄子解》释“未始有恒”曰:“不能通于一”,是也。    
    20 其曰:“周、蝶之性,妙有之一气也。昔为胡蝶乃周之梦,今复为周,岂非蝶之梦哉?周、蝶之分虽异,妙有之一气也。夫造物之机,精微莫测,傥能如此,则造化在己而不迁于物,是谓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转引自崔大华:《庄子歧解》,第109页。)    
    21 钟泰:《庄子发微》,第62-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 《苏东坡集》前集卷16《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23 参考钱钟书:《管锥编》第1206页。    
    24《马蒂斯论创作》,第54-55,58页。    
    25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第217页,北京:北大出版社,1988年。    
    26 例如“庖丁解牛”却有“牛不知其死也”(其中一个版本如是说)的文字,这难道不是克服对象化的思维的趣味表述么?    
    27 见《诗学》第1章。    
    28 例如塞尚说:“艺术是一种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宗白华美学艺术译文选》,第217页,北京:北大出版社,1982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