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認知心具有創造性 認知心若能藉著修養的功夫,則能虛一而靜,達到大清明的境界,若是個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則具有察知萬事萬物和創造性的能力以經緯天地,制割大理: 「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解蔽) 具有創造性特質的認知心,在宇宙之間,徹上徹下,條貫通暢,無遠弗屆,在時間上是處於今而論久遠,在空間上是坐於室而見四海,不但萬物無所遁形,而且能洞察其情,不但洞察其情,又能進一步的參稽萬物治亂而通其度,然後天地萬物都在此大清明之心的朗照之下接受材官經緯的處理擘劃,宇宙間一切真理也都在此具有創造性的認知心之下接受「制割」的運作處置,結果是荀子所說的「而宇宙裡矣。」 一個人若能「虛一而靜」的修養到這種境界,那麼在宇宙時間、空間的無限洪流之中,不啻是個挺立的巨人,而且是個充滿創造性智慧的巨人,而能參贊天地之化育,所以當荀子說: 「君子……言已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不茍) 我們就不必太驚訝了,因為他是以莊重不茍的態度來論說的,絕非夸誕。 六、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 除了創造性之外,荀子的認知心秉持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原則,具有道德的主體性,也就是說「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若無法了解「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對荀子的道德哲學就不能有如實的掌握,滋生誤解,治絲愈棼。所謂「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即是認知心在認知聖人之道後,認可「善」即是聖人之道,產生了一個結合體,是為「知性的道德主體性」,認知心可以是知性主體,認知天地宇宙之理,此是純粹的客觀真理。因此只有認知心並不足以達成善的領域,也無法成為道德的主體,必須是認知心和聖人之道交集之後,予以認可而產生的那一部分的「認知心的作用」,才足以構成「知性的道德主體性」,這才是荀子哲學中人文化成的根本原動力和基礎。荀子說: 「……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知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解蔽) 故認知心可以控制人欲,而人欲若不予以節制則為惡[15],而控制人欲之樞紐在於心之所可,中理與否?若中理,則欲再多也無傷於治。 然而心要「可」何物? 「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非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正名) 心所可之對象有許多,然而通過認知心的作用明辨「知道之莫之若也」,一定會「可道」,「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可以說是「莫之有也」,「道」又是什麼呢?荀子進一步說明: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解蔽) 聖人知道心術蔽塞之禍,所以在態度上,其認知心要求其客觀,無欲無惡,時間也要撤其籬障,無始無終,範圍也擴大到無近無遠、無博無淺,讓客觀化之外物皆能清楚的呈現,這仍屬於認知心的範疇,在此絕對客觀之後,「懸衡」才出現,發揮作用。懸衡就是立一個標準,這個「衡」是何物?荀子說: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非可道。」(解蔽) 認知心的作用無遠弗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但是它必須有一個權衡的標準,這個權衡的標準就是「道」,認知心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必能可道,若是認知心不「知道」,這個禍患就大了,因為它可能會「不可道而非可道」,那「道」是何物?荀子說這個「道」即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君子大心則天而道」(不茍) 道的內容就是禮義,禮義是聖人制作的文化成績,是大心則天所產生的道,但是取法於天,卻不受限於天,取法於地,同樣也不受地之限制,是聖人、先王創造出來,屬於人類文化的結晶。荀子說: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性惡) 所以「知道」即是知「先王之道」、「聖人之道」。故道的內容是禮義,但它的前提是「大心則天而道」,要中理,要「心之所可」才能成立。荀子說: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於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解蔽) 以下列簡單的表,以明其序列: 心→大心則天而道→先王之道→聖人生禮義,起法度 故禮義之統雖為荀學之重點,但禮義的來源是聖人、先王;聖人、先王之創造根源為天道;天道則賴「人心」去「則天而道」[16],關鍵仍落在「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之上和它的創造性。只有天道而沒有人的「認知心」去創造,那麼「禮義法度」也無由產生。 綜合上述四點,可以知道荀子所提出的認知心,具有辨知、認識、正名等作用,且具有主體性的意義和創造性,它可以認知萬事萬物之情理,可以制割宇宙之大理,使「宇宙裡矣」,因為具有這些能力,所以除非它不知道「聖王之道」,否則「知道必能守道以禁非道」,能守道以禁非道,這就是荀子對「道德主體」的保證,是為「知性的道德主體」。 心有認知的能力,故當它「知道」,即能夠「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也,無之有也」(解蔽),依辨知能力而了解天下沒有任何事能比得上道,然而還不從道而行,「無之有也」,荀子認為絕對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的。如果要用孟子的論斷方式來表達荀子的這一層意義,荀子可以說: 「無認知心者,非人也,能認知聖王之道,而不守道以禁非道者非人也,能守道以禁非道而不能學盡倫盡制之聖王者,非人也,能學聖王而不能順人心以創制新禮者,非人也[17]」(解蔽) 如果說荀子如此陳述,那麼算不算失落了價值根源?當然事實上荀子並未入此陳述,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陳述,而且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茲容再引一次荀子之言: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正名)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 「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解蔽) 在這裡已經很明白的指出「知性的道德主體」是建立在人的認知心上,而且這是人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認知心與聖人之道有所合,產生「智」,可以為「道德的保證」,因為「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18]怎麼會是墮入了權威主義呢?聖人是個人權威,屬於倫理道德的形式,君王是國家形式的權威,具有法定和強制性的性質,卻不能依此即斷定為權威主義,荀子說: 「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故學者以聖王為師,案以聖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解蔽) 「聖王之道」在客觀上的依據即是禮法:「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性惡)聖人之道為「善」,禮義法度則為「善」之客觀化和制度化,為人倫社會之具體規範,若聖王之禮制法度因故而有所疏漏時,荀子說: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大略) 所以對禮的判斷、取捨,甚至創造,在理論上仍根植於人心之中,個人具有「道德的主體性」,禮不是一個僵化的體系,聖王也不是一個受人崇拜的偶像,而是學習上具體的典範,荀子並不主張盲從的愚民政策,反而要勸人學習效法聖王之盡倫盡制,做一個有智慧、有認知能力的人,荀子說: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正名) 「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正法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性惡) 荀子在勸勉人去學習盡倫盡制之聖王時,並未阻斷人人可以成為聖王之路,反而積極的「勸學」,也就是理論上荀子承認「聖王之路」是為人人而開啟的,它不是一種封閉性、教條性、極權式的權威主宰,而是開放性的個人權威和法定權威的追求,只要努力,人人都有可能。所以怎麼說荀子墮入「權威主義」呢?此一論斷,殊令人疑惑。荀子說: 「禮義者,聖王之所生。」(性惡) 要將此禮義確實的推行,有賴於一個健全的組織和領導中心。荀子提出了「君道」: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君道) 君道的重要性就是「能群」,實行四統,四統的詳細內容如下: 「省工賈,眾農夫,禁盜賊,除姦邪,是所以生養之也。」(君道) 「天子三公,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職,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也。」(君道)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大夫,是所以顯之也。」(君道) 「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差等,是所以藩飾之也。」(君道) 根據這四統的說明,第一統的生養是屬於社會民生問題;第二統的班治,是關於國家設官分職之事。第三統和第四統是為國家建立用人制祿的標準。以上這四統若能付諸實施則如正論篇所說:「四統皆俱,天下歸之」、「天下歸之之謂王」,這是禮義功效的極致,也是君道的極致。[19]因此,王道的實現,實在有賴於制度化組織之領導者,分官授職,依能定次,其重要性,豈可忽視?是為法定權威之建立。荀子說: 「君者,民之源也。原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君道) 治理國家,使制度運作的最根本方法,無論從君到民,都是以修身為之,而且君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全國之典範: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儀正而影正。君者槃也;槃圓則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道) 這種說法和「大學」裡的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以說是極為接近,要求「君」在統治臣民之時,必須先反躬自省,修身以為臣民之典範,以此做為「君」在權力行使前,其正當性之基礎,使君本身能合乎聖王之道。把道德修養的自我要求做為君王和臣民共同的德目和行為標準,君王和臣民站在這個立足點上,可以說是平等的,故荀子雖持「知性的道德主體」,彰顯聖王的禮義法度,但德治(修身)仍為論政之首要,所謂:「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而勞思光先生說:「……以君之修身作『為國』之本……則荀子已走入權威主義,固甚明顯。」[20]修身與「權威主義」有何關聯?荀子以「修身」為本的「君道」解釋為「權威主義」是否恰當? 結論 最後筆者提出三點結論,做為本文之結束: 1.荀子所欲肯定的理念是「聖人」的「個人權威」,和「君道」的「法定權威」,這兩種權威又可以用「聖王」的概念予以結合。 2.荀子並非以「外在權威秩序」代「內在道德秩序」[21]而是以「知性的道德主體」,做為每一個人內心中價值根源,並成就客觀的禮義法度。 3.認知心、知性的道德主體和聖王是三位一體,分說為三,合則為一[22]。在禮義和法度之中,在道德和國家的領域裡,荀子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王」。 筆者才疏學淺,錯誤在所不免,尚祈不吝指正。[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