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六相”说解密(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先与后(下)
    老子的“六相”,同样在圣经新约的福音书里都找得到。譬如,耶稣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4:11)“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加福音》16:10)“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马可福音》10:41)“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人若赚到了全世界,却陪上了自己的生命,到底有生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Martin Aronson写了一本书,书名是:Jesus and Lao Tsu:The Parallel Sayings(Seastone出版),全书分九章,也就是在九个大题目下,比较耶稣和老子的说话。几乎耶稣在《新约》里说的话,全部照抄老子。现代学者们考证,耶稣曾以十四年的时间在东方学习。印度有很多他的事迹,时正当中国在老子的教导下创造出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之后,老子之言盛行。耶稣有没有到过中国,没有人作过考证。即使只到印度,一样能接触到老子。我以为:中国道教人士应该根据现代西方考证的资料,在《老子化胡经》里有必要增加一部分新内容。
    (笔者多年前曾经查考《汉书·天文志》,发现在汉平帝元始四年,有一颗大星出现,经日不灭,往西而行。由于《马太福音》曾经说耶稣出生时有一颗大星出现,并且有“东方三个博士”因为观察大星的行踪,到了伯利恒耶稣那里。送了耶稣三样礼物:乳香、没药和黄金。全世界的历史,只有中国历史有这样大星的记载。既有记载,当然有人要观察这个大星到底是这么回事了。而所送礼物,乳香、没药都是中药,送小孩子生日,用什么黄金锁片之类的东西,是中国人的独特习俗。同时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有联系,是汉朝时很普遍的信念。因此,那三个东方博士很可能是中国研究天文的人。而当时东西的交通也并非那么困难。元始四年,不等于西元元年。由于西元以耶稣生年为纪年,奉为“正朔”,是罗马以基督教为国教后起的。事隔三百年,而又因耶稣生日无从考证,马马虎虎的定了相近的一年为开始。后人将错就错,信为当然。据现代人反复考证,当时的罗马人弄错了四至六年。如果汉元始四年的那颗星,就是《马太福音》上的那颗星,那么,耶稣的生年应该是汉昭帝元始四年,这一年才应该是西元元年,比现在公推的时间早四年,那么今年就应该是西元2008年了。久悬不绝决的问题,就可马上迎刃而解了。)
    “前(先)后之相随”,老子曾作下列补充说明:“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道德经》7章),“进道若退”(41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下(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67章)。常言道:上等人不教自成,中等人一教就成,下等人教也不成。人类有智有愚,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也有不知不觉。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因此,所谓“先”“后”不是对着一般人说的,“圣人后其身”,是圣人才有资格谈先、后。譬如,一个一直考一百分的学生,有一天,考了个九十分,人就会说他退步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考零分的,根本就无所谓退步不退步。因此,“后”必须有“先”的存在在先,然后才能谈到“后”。“后其身”,即是:把自己往后面拉一点,退一步。一个人本来就在人家之先,退一步,就可能在人家的后面,也可能还是在人家的前面,只是感觉上他退后了。如果他本来就在人家的后面,再退也还是在人家的后面,就无所谓退后不退后。所以,这里有一个:“先”→“后”→“更先”的程式,是正、反、合。圣人原来就在先,他退一步,最后就得到更(真正)领先的效果。老子把它简化了,只说:后其身而身先。这是老子说话向来的习惯。
    老子劝人家要“功成身退”,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在历史中,可以常常看到,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这样做了,譬如华盛顿、孙中山,他们都得到了永远不朽的善名。可是,也有很多不够智慧的人们,完全做不到,想霸住不放,也没能做到,他们就得不到那种永远不朽的善名。就一般人来说,如果根本就没有成过功,也就谈不上退不退。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劝他们,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不可争先恐后……,这就有点不实际。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逆水行舟?人一生下来,就像参加了大人类的马拉松,不想跑也得跑,似乎是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里,要竞争名列前茅。在家庭里要做好孩子,到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就更紧张了。甚至于,有人形容它是人吃人的社会。有一个顺口溜说:年龄是个宝,学历少不了,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在众人之中,你不退到人家后面,人家还要把你无情的推到后面去。如果你自动的转到后面去,你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爬到人前面去了。有人根据这点来骂老子,说他不该教人往后退。其实是他们断章取义,自己没有弄明白老子到底是怎么说的,就自以为是的骂出口了。也有现代解老的人,好意为老子辩护,说:老子教人往后退,是指着利益说的,是叫人不要争权夺利。把老子变成了一个说空话,不切实际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有人说:老子不是劝人家“不争”吗?这也是失之于断章取义。老子从来没有叫人不争,而是叫人要争得聪明一点,要做到:叫人争不过你——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乃是不争之争。同理,“退”也不是退,而是“进道若退”“以退为进”的退,是辩证法,所以把许多人都闹糊涂了。老子如果尽让人吃亏,那他的智慧到哪里去了呢?老子理论的存在就不合理了,不合理的东西就不能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