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荀子的宗教精神是價值的根源 前面所說的,荀子的「知性的道德主體」,它的起源是認知心,認知心是認知主體和客體對立的!樂教所感動的善心,雖然可以和天地、四時「相象」、「相似」,畢竟還是主客體對立。荀子所推崇的「禮」也是一樣[14],只有在荀子的宗教精神中,「心」才能與天地、四時萬物取消對立性,直接契合,變化代興而為天德。 1. 何謂天德 荀子說: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知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不茍) 故仁義之源頭活水為天德,仁與天德之契合是藉著誠心而與之接通。 2. 誠為天地、聖人之根本 荀子說: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焉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也,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 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不茍) 以上所引即明言,君子之至德是嘿焉而喻,是要順命以慎其獨,故善之為道,一定誠,連天地之大,不誠不能化萬物,聖人之智,不誠也不能化萬民,那麼一個君子要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荀子說: 「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返則化矣。」(不茍) 因此君子之至德、聖人之智,乃用誠心而不舍,則能輕而獨行,獨行而濟,材盡而不返則化。這就是荀子的宗教精神,這就是荀子的價值根源,也就是天德。 結論 牟先生指出孔子的天地精神(絕對精神)即是仁,即是性,即是天道。說孟子由孔子之「仁者人也」一路直透絕對精神,故能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15]。那為什麼卻要否定荀子的宗教精神[16]?以孟子的性善論來強制加於荀子的宗教精神之上呢?要荀子改變他自己的哲學體系,曲解荀子,說荀子「大本不立」、「本原不足」、「禮義之統不能拉進來植根於善性」,我看不出荀子有什麼地方「大本不立」、「本原不足」,我看不出為什麼荀子要把禮義之統拉進來植根於性善[17]?這會不會只是牟先生以孟子為儒學正統所產生的門戶之見呢? 牟先生的畢生職志在於為儒學與中國的現代化找到一條會通的路,這是他的悲心願力,成績斐然,令人肅然起敬,但是如果牟先生堅持要由孟子的性善說和王陽明的良知說轉出民主、科學的根,我擔心牟先生是問道於盲,愈坎愈陷[18]。 一個天真、質樸的生命,好奇心自然流露而不加戕害,即是科學的根,隨其生命茁壯,知識累積,則能辨其理則、是非、善惡、利害,則知性的道德主體生焉,民主之根著土焉,如此而誠其心則宗教精神、君子之至德備焉,而與天地萬物化矣;情感方面則以樂成德,象於天地、四時、萬物。這條路荀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為我們開闢,而有待後人繼續拓荒邁進。奈何牟先生指出而不識,識而不真,又囿於門戶之見而予以曲解,我之所以為牟先生惋惜者在此。 這個民主、科學的根不解決,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現代化就無法圓滿完成;從鴉片戰爭到現在多少年了?梁、康變法立憲到現在多少年了?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現在多少年了?五四運動爭民主、科學到現在多少年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到現在多少年了? 我是順著牟先生所指出來的路繼續走下去,回過頭來卻看到牟先生本人可能已經走入岔路,我誠心的指出,並且把這條路介紹給大家,供所有為中國現代化之路而思考的學界前輩和專家學者參考[19]。 本文謬誤和不圓滿之處,限於作者資質的魯鈍和學養的不足,必然無法避免,尚祈海內博雅君子有以教之是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