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這些學者,茲以勞先生之說為代表論之,見勞思光先生著,《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頁292,第一行:「儒者皆欲肯定價值,荀子不能見心性之真,故立說終歸失敗,而被迫歸於權威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出版,1980年11月3版。 [2] 見林毓生著,思想與人物,頁106,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6月第4次印行。 [3] 見西洋哲學辭典,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國立編譯館,先知出版社印行。民國65年10月10日臺出版。 [4] 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卷一,頁287。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出版,1980年11月3版。 [5] 孟子說:「大匠能授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可見規矩在技藝或知識的傳授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就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具有客觀化、具體化的要求,也同時產生了極限,就是不能使人巧,亦即創造力本身,很難具體傳授,有創造力的大師級人物親授時,仍有此困擾,當大師去世時,或許要百年或千年才能再現,故人們往往轉而求諸制度化之權威,以滿足其需求,然而這種客觀化、具體化、制度化所產生的權威,卻往往對真正有創造性的人,形成一種迫害。 [6] 這種制度化的趨勢,韋伯稱之為「例行化」,見韋伯著(MAX WEBER),支配的類型,頁77,康樂編譯,新橋譯叢,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7]見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卷一,頁292。 [8]見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卷一,頁286。 [9] 荀子榮辱篇:「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不茍篇:「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之小人矣。」 [10] 同註8,頁287。 [11] 孟子以四端之心為「性善」立說,並謂無四端之心非人也。其中論惻隱之心時,說道:「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個惻隱之心,並非經由認知過程去判斷其利害得失,是非功過之後所採取的立場和行動,純係由不忍人之心直接發出,而不忍人之心,不可否認的是經由人的「感性」所觸發的情緒性的憐憫反應,因此由惻隱之心所推論的四端之心,筆者名之為「感性的道德主體」,這個路數和西方文化中的哲學、科學、民主、法治的心靈,可說是頗有隔閡,見孟子公孫丑上。 [12] 參見註8,頁287。 [13] 正名論為孔子所提出,荀子承繼而發展之,而「有所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別同異以「正名」乃心之作用。無認知心則正名亦不可能實行。 [14] 認知心之提出,參見韋政通著,荀子與古代哲學,頁147,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8月7版。牟宗三先生則認為荀子之「心」乃「認識心」屬「知性層」,而佛家和道家之「心」乃「超知性層之認識心」,參閱荀學大略,頁225,民國71年5月再版,學生書局出版,書名為「名家與荀子」。 [15] 見荀子一書「性惡篇」,王忠林譯註,三民書局印行,民國66年2月再版。 [16] 傅佩榮先生則認為禮是荀子的終極關懷,根源是絕對化的傳統是令人無法深探的權威,此一說法,似值得商議。見青年日報,民國74年2月5號,第10版,「略談荀子」一文。 [17] 荀子大略篇:「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大略篇是否為荀子所作,眾說紛紜,楊筠如先生的「荀子研究」一書,可說是考證較為詳細公允,他在該書的第二節,「關於荀子本書的考證」中,認為大略篇係弟子雜錄荀卿之語,觀乎該篇之思想脈絡,筆者亦認同楊筠如先生之意見,參見註15,王忠林著,《荀子》一書之篇章考證部分,頁9。 [18]若由荀子所論證的「知道必能從道,從道必能守道以禁非道」,這不是比王陽明先生更早的「知行合一」論?當然前者乃「認知心」之知,後者乃「致良知」之知,然後「知行合一」,「能知必能行」,不是頗為相似?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是道德」,荀子則說「知道必能從道」,更彰顯後者對道德主體的肯定和樂觀的態度,無可否認蘇格拉底和荀子哲學有其差異性存在,然而在上述的論證方式,是否也存有一些相似之處? [19] 參見韋政通著,荀子與古代哲學,頁91,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8月7版。 [20] 見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卷一,頁290。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出版,1980年11月3版。 [21] 同註20,頁292。 [22] 認知心為每個人之本性,依認知心「知道」則成為「知性的道德主體」,「聖王」或「聖君」則是每個人修身之後所能夠到達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說在理論上,荀子認為「人人可以成為聖人」、「人人可以成為君王」,他就是這樣勇猛堅毅的向世人宣教他的真理,既簡單又明瞭,易知易行,能知則能行。荀子言:「今塗之人者,皆內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致,思索熟察,加日懸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性惡) 又,荀子論聖王之繼承問題時,已強烈的暗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王」荀子說: 「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聖王以歿,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禪讓天下矣。天下有聖而在後子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聖王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復而振之矣。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唯其徒徙朝改制為難。……」(正論) 所以說聖王既歿,則合乎聖王之德能智慧者,起而繼承之,所在說有:一、由後子產生。二、由三公產生。三、由其他方面產生。前二者則天下不變,後一種則徙朝改制較為困難,但只要合乎「聖王」之理者,亦即具備聖王之條件者,則自然會出現取而代之。荀子說: 「聖王沒,有勢籍者罷,不足以縣天下,天下無君;諸侯有能德明威積,海內之民,莫不願得以為君師。……」(正論) 「……天子者,至重也……至大也……至眾也……此三者,非聖人莫之能王」(正論) 既然人人皆可以成為聖人,所以對荀子哲學而言,筆者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王」此一說法應該可以成立。當然荀子所設計出來的聖王繼承方式,雖然說「人人都有可能」,依現代人在二千多年以後的眼光來看,似乎不夠完備,因為沒有憲法的保障,具有此一雄心壯志者,隨時可能有殺身之禍,但荀子的理論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批評之說參見牟宗三先生著,名家與荀子,頁234,學生書局出版,民國71年5月再版。 [23] 本文係站在哲學之領域立論,在此領域之外,則不在討論之列。 ( 作者:【台】吳文璋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