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芴漠无形的博大真人(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 
    庄子交游甚广,见闻极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制度典章、动物植物、胎生卵生、水生陆生、草木止虫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至。太史公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谓一语中的。 
    有以为庄子清高,不愿与官府打交道,实是偏见。自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到陋巷草民、百工众技,虽职位不同而人性一也。庄子岂会以贵贱相分割? 
    庄子与惠子是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相,庄子去看他,发生一段耐人寻味的变故。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所见乃朋友惠子,非宰相惠子也。惠子以为庄子欲夺其相位,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缉拿庄子。这说明在惠子心中,相位是重于友情的,而庄子心中却是重人而空相的,此庄惠之别也。《庄子》中还有则故事,说郑国贵族子产与断足残人申徒嘉同师于伯昏无人门下,子产自视自己位高体尊,不屑与申徒嘉同席,于是警告申徒嘉说:你不能与我一道出门,我要出去时你别出去,你要出去,我就不出去,现在我要出去,你可以在这别动吗?子产的话中明显含有一种轻蔑,申徒嘉说:在有道的老师这里,只有人而没有官位,你在这里是以自己的官位为尊还是以人为尊呢?我们之所以能拜同一个师父学道,就是为了明白生命的根本,你还这样说,不是过分吗? 
    在庄子的眼中,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什么人、哪国人、什么信仰、有钱无钱、在什么位置、何种职业。然而,世人多本末倒置,不知轻重。重外物而轻人本,则人与人不亲,物与物相隔,人心不能交通,处处堵塞,天下岂不郁闷!因此,在这样的人间,庄子是孤独的,这从惠子死,庄子的哀叹可见一斑。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将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惠子是庄子一声交往最密的一个朋友,这在《庄子》书中反映的很明显。事实上,惠子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在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与关怀上远不同于庄子,他们也很少有畅通会心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位算不上道友的朋友,已是庄子生命中最大的感情慰藉了。总算是有个能说话的啊!海德格尔说:人贫乏到不知贫乏的地步是可怕的。当一个人置身于一大群只有人相而不具有完整人心的族类中,该是多么的哀凉!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以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所以庄子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与其说庄子是怀旧,不如说是对人性淳朴未怀时的渴望以及对世界爱莫能助的伤感。所以,他才发出:‘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的慨叹!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大道真的渐渐远去了,远去了… 
    在庄子的时代,诸子蜂起,各自聚徒立说,庄子仿佛超然游走于各家之外,在他的交往名录中,见不到参访当代学者的影子,他与孟子是同时代的,亦无甚交往。当时的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图霸,待遇极丰,孟轲、荀卿、邹衍之流皆依附之,独庄子在穷困寂孤中立于圈外。他以近乎坚固的清醒持守着怀道的心灵,不因饥寒易其志,这是何等的英雄!  
    庄子也授徒,想来弟子不多,在利欲时代,谁会学“无用之学”?《庄子》中记录了他的一个有名字的弟子叫閵且。 
    五 
    庄子仅为后世留下一本书——《庄子》,这本书的存在,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个体生命的思想,它实际上保存着一条人类可以用来自救的通道和出口。人类应是在反省中前行的,一旦不见来时路,去路其实也会无。人在欲望的诱惑中,一心向前钻是极其危险的。然而,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听不进这善而真的提醒,都奋不顾身的向前冲!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内、外、杂篇三部分,33篇并非像章回小说一样有着紧密的系统和连贯性。《庄子》各篇是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互为配合的。其行文结构如轮,从任何一点皆可入,起点也是终点,不会影响整体。 
    《庄子》在汉代时有52篇本,现行的33篇本是晋人郭象重新编篡的结果,郭象认为一部分是伪作,“一曲之才,妄窜奇说…”遂删去不录。唐以后,其他注本失传,唯郭注至今。后人因郭象的一己善意,不幸不见全体,憾矣! 
    对《庄子》一书,无论思想还是文学,后世的文人学者,莫不一唱三叹,诗人闻一多的一段文字可以代表: 
    “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 
    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凌约言说:庄子如神仙下世,咳吐虐浪,皆成丹砂。凡了解中国文化者都知丹砂乃至贵之神药,可救命复生。《庄子》几乎涉及了世间万有,钧沉提携,以一贯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莫不中的。《庄子》认为,道创生了宇宙一切,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并参与到万物的每个细节之中,万物顺道则生,逆道则亡,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一个类别,也必然的受道支配,不可以僭越道,不可以背道而驰。反抗是无效的,主动的顺道才是生路。而人的聪明,机巧之心,很容易让人自以为是,易生自美、自功、自伐、自矜之心。过度的欲望,必定把人类推向一条背道离道的不归路。“螳臂当车”这个故事,很多人自小便熟闻,庄子的这个寓言,可以警告那些自以为是的智巧之人。 
    《庄子》一书从根本上拆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以及以自私为核心的价值观。人们习惯于以有用、无用,利、害,善、恶等对立的标准来评议世界,庄子认为这种以私己贪欲为尺度的评估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大害的。欲养生者反伤生,欲得利者反得害,汲汲于有用者反一事无成。庄子从人与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入手,以“思维重建”、“价值重估”的方式,给人类提供了一条“循道而趋”、“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准则及方式,他强调对人要对自己的本性有真实把握和高度的尊重,人由道创生并具有与万物无二的道性。便有了从道性上与和谐万物的可能,以道驭物,顺之导之,则能应物不伤,无往而不胜。 
    《庄子》七万言,既有对人间诸类无耻的愤慨,以及人性堕落的悲哀,更有能让生命之花自由绽放,让世界太平的慧果。庄子死后的短短两千年,地球已充满危机,这不是地球的寿命已尽,而是人为的灾祸,有的人已开始讨论移民火星。问题是火星又能呆多久?人类以建设的名义所做的破坏,其能量是惊人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在一边享受科技炫目的刺激,一边不同程度地担心着这日益损坏的地球还能转多久。到处都有盲目的建设,到处也都是对地球生态及资源的毁坏。 
    人们在一厢情愿的逐利进程中飞奔时,害也正在逼近。“利害并生,福祸相依。”认真倾听老庄的告诫,对今天危机四伏的世界来说,是明智而有用的。(连山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