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的游世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庄子提倡的全身自保方法,与战国时流传的隐者形象相比,与宋尹派、杨朱派这些道家派别提倡的自我保全之道相比,无疑是有嘲弄自尊的消极含意。问题是应当怎样理解庄子思想这种不要尊严的消极态度?庄子本人是这样的人吗?庄子自己曾用这种消沉的方法处世吗?庄子说“为恶无近刑”,讲支离疏以怪病谋求好处的故事,他是认真地向世人推荐自以为得计的处世之道,真的因为小计巧保全自己而沾沾自喜吗?从《庄子》三十三篇基本倾向看,我们认为庄子根本是一个十分重视生存的精神质量的人。其实,《庄子》中保留的一些庄子生平小故事,就已说明庄子是一个认真的人,是一个对个人品质有严肃要求,决不肯马虎苟且的人:楚威王礼聘庄子,庄子不去;(《秋水》)惠子在梁国为相,深恐庄子名高取代自己,庄子对他说,南方的凤鸟只肯止息在梧桐树上,只肯饮干净的醴泉,岂肯同猫头鹰夺食死鼠;(《秋水》)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秦王赏识而购车百乘,庄子对他说,秦王这个人,别人侍奉他愈加无耻下作,他愈高兴,赏赐就愈多;(《列御寇》)庄子穿补丁的布衣见魏王,魏王说“何先生之惫也?”庄子说,一个人不能行道德才叫“惫”,穿破衣只是“贫”,不是“惫”。(《山木》)这些有关庄子事迹的故事当然有夸张的成份,但是总有一点事实根据。这许多故事都说明庄子的清高,应当是以庄子本人的品质为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庄子本人的行为处世方式,没有背离隐者那种自尊自重的传统。如果庄子真的是滑头混世的人,并且以此在隐者圈子中自开一派,传课授徒,那一定会有另一种类型的庄子生平小故事流传下来。
    那么,庄子以夸张的语气宣扬消极混世,就是另有用意。我认为这种宣扬,是一个认真的人因为愤世而故意否定自己的认真,是以嘲弄自己所属的人类群体,来表达对黑暗不可理喻的“存在”彻底不负责任的激愤心情。虽然传统隐者就已经消极地对待世界,但他们坚持某种有原则的生活方式,这在客观上就是认为世界虽然黑暗,总还留了干净的地方,还可以允许独善其身的生活。庄子嘲讽这种独善其身的认真,认为世界完全黑暗,不可能有认真的个人生活。既然这样,就以对个人形象的满不在乎来对抗这彻底的黑暗。活在这个世上已不值得再认真坚持任何东西了,那就干脆以从身躯到品质都残缺不全的样子,来与这残缺不全的世界周旋。
    乱世自我保全的问题,是隐者传统的问题。庄子以“无用”来保全自己,也是对自我保全方式的一种发展。但“无用”的自保方式中含有两层既相互联系又有些矛盾的意思。一层意思是形式上更灵活一些,不拘泥任何原则,不避开人群,甚至不一定避开政治,所谓“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山水》)纯从技巧的意义上说,这是比前辈隐者“避世主义”更高明的存身之道。另一层意思是消解个人的自尊。因为以这种灵活游世的方法来保全生命就必须不在乎一切原则和尊严,把生命变成毫无意义的“支离疏主义”。这两层意思是相联系的,但又是有矛盾的。支离疏这种意义的活着,是不是还能算生命的目标?如果说自我保全是隐者文化一百年以来的核心命题的话,那么这命题到庄子这儿发挥到了顶,同时也掏空了内容,开始走向问题的反面。活着已经没有价值了。庄子以夸张的语气描述消极游世的人生,他一方面固然是仍在探讨自保的方式,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决不是在赞美这以最后的方式在黑暗世道里保全下来的生命;他是在嘲讽这种毫无精神分量的生命。通过嘲弄这最后可能的活着的方式,庄子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轻蔑:这个无可理喻的世界,只配让人这样活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