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9)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9:关于“残朴以为器”的问题
    (1):先看庄子的理解
    《外篇·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音he2)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音mo4)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外篇·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音zong1)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鴞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音jin4)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目完]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外篇·马蹄》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音xie4)为仁,踶(音zhi4)跂(qi3)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音gui1)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音yin1)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外篇·胠箧》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2):再看《道德经》的解释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自然界中的物种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为什么会有善恶并存、美丑同在的现象呢?为什么会有弱肉强食和生老病死呢?生命是如何生生不息的呢?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要先弄清楚万物是如何在大道规律的支配下,从无到有,再从有而成长的。万物的根源是“道”,“道”也称为无极,由无极而生成太极,太极由阴阳两种既对应又统一的矛盾构成一个整体,通过阴阳两性冲和而分别形成了产生万物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客观条件,到此阶段,就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即“无为万物之始”,进而三方面条件互相调节适应,就形成了万千物种,即“有为万物之母。” 
    生命是如何生生不息、传承不断的呢?这就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型式,去做追寻本质原因的尝试。先反观生命从无到有的起点可以看出来,虽然物种万千,各具特色,但其获得滋养的源头却是相同的,最终都来源于静寂的大地,是大地提供了万物形体的基本元素,才会有生命的运转、传承。再看自然万物的最终归宿也是一样的,都会死亡、消解、还原而重回大地的怀抱,复归于静寂。这也是“从有归无”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元素的重复利用,而生命才会生生不息、传承不断。因此,称为“复命日常”。而在此运作过程中,由于所处阶段不同,也才会有美丑、善恶、弱肉强食的现象表现出来,而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循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妄加干涉,就会破坏平衡,进而威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作,是很危险的行为。 
    只有正确掌握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理,才会包容自然循环的运作方式;有了包容的心态,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物种,从而维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所以,公正客观应是我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最高准则;能坚守这个准则,也就相当于具备了“天道”一样的美德;也就是符合大道的周行不殆的客观规律的做法,因此,自然界才会和“道”一样永久发展下去,始终不会形成危害。 
    因此,道大、天大、地大、静亦大,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有四大,而“静”居其一。 
    为什么“静”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静”即是万物生发的源头,又是万物的归宿,是休养生息的阶段,所以古往今来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天得到静养可以恢复清明;地得到静养而恢复宁定;神得到静养可以恢复聪敏;川谷得到静养才会充盈,万物通过静养才会重新焕发生机;侯王以“静养”治天下才会使社会发展走上正轨。或者进一步讲:如果天恢复不了清明,恐怕会坏散;地不恢复宁定,恐怕会荒废;神不能恢复聪敏,恐怕会失去思考能力;川谷如果不恢复充盈的状态,就会枯竭;万物恢复不了生机,恐怕就会灭绝;侯王不能将天下导向正轨,就会失败而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才会将“静养”奉守为治理天下的基础原则。知其雄,守其雌,来使天下民心归附;做到这一点,就把握住了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德;就象恢复到婴儿那样,具备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充盈的发展动力。知其白,守其黑,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式,恒德不会减损,就会逐渐接近以大道治理的真谛;知其荣,守其辱,作为哺育天下的根基,恒德就会充足起来,而民风就会恢复到朴实无华的状态。从而涌现出具备真材实学的能士,圣人将这些人用做治理官吏的长官,才可以保证治国正道的顺利施行,而不滋生危害。 
    将这种管理制度,推广开去,才会顺利被民众接受而不会受到抵制,从而使社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因为这种方法,就象音乐和美食会吸引过客停下脚步一样,具备使天下民心自动归附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