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这个位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悬在半空中,处境危险。作为以龙为象的君子,白天要自强不息,晚上也要戒惧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但可以免犯过错。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处在这个位次的龙有两个选择,可以往上向天空飞跃,或者往下退居深渊。龙在地底下和天空上都安全,关键的关键在它离开地面上升到天上的这个过程,就好像一架飞机起飞最难。但因为你是龙,你必然要经受这个考验,否则无法成才。 “九五,飞龙在天。”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飞上了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所以我们说九五之尊,九五是尊位。 “上九,亢龙有悔。”龙飞上天空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这就是失败的开始。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他们犯了三个错误:“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要想纠正“亢龙有悔”的错误,必须戒骄戒躁、居安思危,不能脱离群众。《周易》说得很好,之所以成为九五之尊,不是传位的问题,而是群众的拥戴。“云从龙,风从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旦脱离了群众以后,就会出现“亢龙有悔”的局面。 《周易》里面有三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失得”,失就是错误,得就是正确,意思是一件事情的结果是凶是吉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错误。但谁也不是“常胜将军”,所以就有了第二句话“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完全如意时,需要反思小毛病在哪儿。第三句话是“无咎者,善补过也”,意思就是之所以没有错误、相对满意,是因为善于补过、改正错误,这叫迁善改过。这三句话强调对客观形势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行为规范要合理遵守。 《周易》的智慧关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体现着东方智慧的管理哲学。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10年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戒慎恐惧”四个宇。他熟读《周易》,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了如指掌,不断从《周易》中汲取管理思想,指导自己的改革事业。康熙晚年命令大臣李光地把朱熹、程伊川二人关于易学的书结合起来编纂了《周易折中》一书,并亲自作序。序中说他从童年开始就读《周易》,读了50多年,深知这本书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和谐”以“不和谐”为前提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和”字。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3个殿名都从《周易》中来。《周易》乾卦中说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自孔子以来就把“和”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历来就主张用“和”来解决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等。 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这个和谐就源于“仇必和而解”的思想。 和谐观念可以用来处理国内外的各种矛盾。以美国为例,无论克林顿还是布什,刚上台的时候,都与中国为敌,因为遏制、压制中国是美国一贯的思维。布什刚上台时曾说中国是其战略竞争对手。可我们却不与其为敌,尽量进行谈判,运用“仇必和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美国的罗伯特·B·佐利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美国人错了,原来中美的关系是个利益攸关方。所谓利益攸关方,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阴和阳互相依存。《周易》中有句很好的话,“独阴不生,孤阳不长。”意思就是事情是由矛盾所构成,只有阴而无阳,或只有阳而无阴,都不能称为世界,阳不能把阴消灭掉,阴也不能把阳消灭掉,互相依存就是和谐思想的高明之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周易》里也讲公平正义,叫“大中至正”。只要阴和阳互相协调,那么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就充满活力,如果老是斗来斗去,就会两败俱伤。《周易》还讲“推天道而明人事”,人事要服从天道,就是要与自然相互协调。学习《周易》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我们现在讲民主法治,《周易》讲泰卦,天地交泰就是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高层领导人要经常深入基层才能处理危机,所以以人为本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古代智慧已经转化成现代社会的和谐口号,只要我们能把民主法治的口号落到实处,《周易》所折射出的大智慧就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为余敦康为部级领导干部所作的历史文化讲座,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