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贫穷换来精神自由 但庄子的确穷,穷到严重营养不良。是不是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来改变呢?不是的。那个时候,士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是知识分子的卖方市场,鸡鸣狗盗都能找到工作。 庄子有一天在钓鱼,不是在休闲,可能真的是家里揭不开锅了。这时,来了两个楚国的大夫,请他去当国相:“我们的国君希望把国家大事交给你,让你受累。” 如果我们把那时候的国家比喻成公司的话,所有的公司里面,最有实力的就是楚国这个公司,钱最多,土地最广,物产最丰富。就这么一个大公司,世界500强排第一的大公司的董事长请你庄子去当总经理。 一个很长时间没有工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的卖草鞋的人,现在突然可以当总经理了!如果今天碰到这样的机会,你干不干?我想很少有人能够拒绝。 可是庄子仍然握着杆子在钓鱼,头都没有回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在楚国的田野里有一只乌龟,这个乌龟平时生活艰辛,在污泥浊水里奔波觅食。可是有一天楚王把它请到了宫中,给它吃好的住好的,到要祭祀的时候就把它给杀了,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放在祭坛之上。如果你是乌龟,你是愿意在楚国的祭坛上呢,还是在水田里待着呢?“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了楚王。在庄子看来,政坛比泥水更污秽,也更危险。 所以,庄子可以说是心甘情愿选择了乡下的贫穷生活,在庄子看来,他用物质生活贫穷的代价,换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人拥有的物质越多,顾忌就越多,而庄子恰恰是把生活上对物质的要求降到了极限,所以他思想的自由也就升到了极限。 人生最高境界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坚决不愿意出去做官,坚决不愿意跟统治者合作,为什么?这跟他对世道的看法有关。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就很明显: 儒家是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我为什么要学习、读书,要不断地磨炼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道家看来,我是我,我凭什么要中你的用呢?庄子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带几个弟子们到齐国去,路过一棵非常大的栎树,经过的人都看傻了,但石木匠看也不看就走了。他对徒弟们说,这棵树没用的,正因为没用所以才活了这么久。 没想到这大树成精了,晚上石木匠就做了一个梦,这大树精很不高兴,说,你把我跟什么比呢,跟有用的木头比吗?我追求一辈子不是追求有用,我是追求无所可用,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好几次差一点死了,今天我终于得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无用,无用成了我的大用。 庄子常常在你不经意的地方,突然一句话直抵你心中的痛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完全没有用也不行,完全没有用会被人瞧不起。怎么办呢?庄子说:“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是,这样还只是形而下,并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庄子自己又否定了。最后,庄子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乘道德而浮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