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老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化是人化,是自然界的人性化、信息化、意识化。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人们不能改变和创造它,而只能认识和把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进过程中,有反映万物现象的文化,也有探索唯一本原的文化。唯一的本原与所生万物是有机整体。道是本原,万物是枝叶。探本原,看枝叶,脉络会很清晰,看得很久远;而被枝叶遮挡,不求本原,思维也会“一岁一枯荣”,随着树叶枯萎飘落。 所谓“求之其本,经旬必得”,并且“君子得其时则驾”;而“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只能“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鄂尔多斯文化是求之其本的文化,是能够把老子哲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融为一体的文化。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们原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同样揭示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内在本质规律。“走向统一、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以及“把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而以成吉思汗和马克思的方式反映出来是偶然的。同样,假如没有老子,宇宙本原客观存在,万物依然道法自然。我们研究老子哲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不局限于他们个人怎么样,而重要的是看他们揭示和反映了什么规律。也正是在研究探讨本质规律中,智库建设的最高境界,不仅能够跨行业、跨地区凝聚当代人智慧,而且能够穿越历史时空融会古今人类智慧最高结晶。   
    恩格斯认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迷信任何人,清楚任何文化都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在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我们把相对更具智慧的文化融为一体,就能够加快人类认识和把握绝对真理的进程。因此,我把解读老子《道德经》,就当作是推开一扇智慧大门,而真正的目的是研究探讨内在的本质规律。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作为万物本原的道,是可以研究探讨的,但是不能像具体的事物一样说清楚;它也有名称,可以命名指称,但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命名。无,是一种无形的暗物质即信息结构,可以称它为天地之始;有,是一种有形的明物质即物质结构,可以称它为万物之母。因此,常从无形的信息结构,想看出自然规律的奥妙;常从有形的物质结构,想看出自然能量的极限。虽然名称不同,形态各异,但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同样源于自然法则而分为规律和能量,同样很玄妙。玄妙的事物探索起来更玄妙,但很多玄妙的事物其实都遵循着同样的唯一的自然法则。   
    【探索】可以说,“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内容。那么,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也“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意识到、能否说清楚,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我认为,意识到无形有质的信息形态的暗物质是理解老子“道”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以及整个宇宙自然,都是由暗物质和明物质即无形的信息结构和有形的物质结构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以及天体运动,都是通过调控信息结构来支配物质结构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网络媒体上所传递、交流、调控的,就是一种信息结构,它是一种客观的暗物质存在,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情感和智慧的外化,体现出物质能量。   
    楚光玉研究员认为,物质存在,除了阳性明物质以外,还有另一种存在,即超三维的物质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占空间的超光速的隐性存在,属阴性暗物质。由于思维、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对暗物质和明物质的大概比例,著名科学家李正道说:“从引力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是否知道,是一回事;是否客观存在,又是一回事。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客观存在而现在还不知道的东西。当我们具有了暗物质和明物质、信息结构和物质结构等概念,就会对老子道学及自然规律和自然能量,会有更多的理解,也会知道应该怎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人都认为有同样的美而追求美,想完美无缺,那就会变成一种遗憾;都认为有同样的善而行善,搞千篇一律,那也就无所谓善了。原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对而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融合,前和后相互伴随。所以,把握规律的圣人顺其自然处事,奉行不必强求一律的准则。万物任由自然运作而不加干涉,根据法则生育而不自己占有,转化和体现自然能量而不自恃有能耐,把握规律的“功到”了就会“自然成”而不以成功者自居。圣人只有不以成功者自居,他所转化和体现的自然能量才不会离他而去。   
    【探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无、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美丑、善恶等,由于人为的评判标准的不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搞打砸抢、破坏文物等,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看作是英雄行为;而从长远的文化大发展来看,却是充当了历史小丑的角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做一切事情,最重要的还是顺其自然,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真正成就事业所依靠的不是个人能耐,而是人们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所转化的自然能量。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不推崇少数占有特殊资源而显得有才干和财富的人,使民众不去争夺个人的功名利禄;不看重难得的货色,使民众不去冒险偷盗或献媚讨好;不显现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使民众内心平静而不去胡思乱想。所以,圣人的治理,就是虚空其心理境界,充实其生理需求,弱化其主观意志,增强其自然体魄。平常使民众没有自私想法、没有贪婪欲望,使个别好事之徒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只要按照无为而为的法则处事,就不会治理不了天下。   
    【探索】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是一种境界,也符合自然法则。然而,我们现在不仅对少数人“尚贤”,而且还由此引起太多占有和消费等方面的不公平,引发太多的阴谋诡计、投机取巧等等劣迹。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尚贤”,少数人拥有了多数人没有的东西,这能够显现少数人的卓越和荣耀,但问题是同时也因此加深多数人的平庸和羞愧之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少数人专门技能的“尚贤”,就是对社会大众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压抑。所谓“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尚贤”必然划分社会阶层,也必然导致劳动分工,而“分工使一切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废,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分萎缩。”可见,我们现在所“尚”的“贤”,例如达官、富翁、拳王、球星、歌手、演员等等之类,其实都不过只是受分工影响、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职业发展局限性”的残废群体而已。人们浅薄而变态地去崇尚和吹捧他们,不仅压抑了大众的艺术天才和人性本能,而且使他们自己也在外表膨胀和内心空虚中,使自身自然的“几百种力量”也难以发挥出来。正因为存在如此规律,所以马克思认为,“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通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只有“不尚贤”,才有可能停止一切专门发展,从而使人们根据自己的天性,在平等、友好、包容、和谐的氛围中,每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在未来人性化的社会组织中,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未来社会,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的一项活动的人们。   
    《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道无形虚空却有巨大能量,然而对它应用不够、认识不足。它渊深浩瀚,好像是万物先祖。它湛蓝空灵,好像到处都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好像是在上帝之先就已经出现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