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也是为人;所以,人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人性问题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人性的含义和人的本质的不同说法 (一)人性的含义 1、指人的本性、本质,即人生而固有的性质,有时也用天性代之。它是相对于其他低级动物而言的。 2、指人的德性,如“日子鬼子没有人性。” 3、指人的理想状态,如“某某孩子人性十足。” 4、人的正常需要,如“纳粹的法律是反人性的。” 5、人的基本需要,如中国古代告子说“食色,性也。” (二)人的本质的不同说法 1、好利恶害。如韩非子说:“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非法子·难二》)这其实是一切动物的共同本性。 2、理性。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动物。人有理性,但也有本能的非理性的一面,而且它是强有力的,理性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德性。如荀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其有辨也。德性要以理性为前提。 4、社会性。托马斯·阿奎那说过,人是社会动物。同样,人的社会性也是以理性为前提的。人能根据理性组成高度复杂的、合理的、分工合作的有机体。这是动物的群无法比拟的。 5、爱。爱是基督教的第一大诫命。它包括爱上帝,爱邻人,甚至爱敌人。孔子也说过,仁者爱人。如果人与人之间能有友爱的话,社会一定大同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笔者认为,爱是最高的和谐,最高的道。中国人最重情义。如果人的一生能有真爱的话,那就死而无憾了。 6、信仰。这显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这里的信仰主要指宗教信仰,即,如果人有正确的信仰,那他就可以得到拯救、解除痛苦,进入天堂。 7、自由。这些黑格尔等人的观点。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有完全的、绝对的自由的,自由是一个形而上的理想目标。 8、文化、符号动物。卡西尔持如是说。 9、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i][①] 自由、文化、劳动,都要以理性为前提。 二、孔子人性论基础上的伦理和法学思想 (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发现了普遍的人性,从而批判了不合理的等级制和种族歧视,提出只要是人,便是同类,就是平等的。 他把传统阶级上的君子小人之分,转化为品德上的君子小人;同时,孔子认为政治职务应按德才的标准选任,甚至提出“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儒家政治中“修齐治平”的思想,就是以普遍人性的基础的。 (二)人的本质 “仁者,人也。”(《中庸》) 将仁规定为人的本质,是孔子的首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界定并不是从现实中进行概括的总结,而是从理想的层面而言的。[ii][②] 那么,仁有哪些含义呢? 1、“仁者爱人”(《孟子》)“樊迟向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泛指道德和有道德之人。 如“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很显然,前一个仁字泛指有道德的人,后一个仁字泛指道德。 3、泛指乐观而有高尚情操的人。如“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君子坦荡荡”;(《述而》)“君子不忧不惧”。(《颜渊》) 4、是指有理或有真理。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5、仁,二人也,即指人与人的关系,人伦。 6、孝悌“为仁之本”(《学而》)。 (三)人的本质如何才能实现 孔子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仁”,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仁”才能称其为人。那么如何成仁就是其关键了。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当子张向孔子请教”仁“时,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里所说的”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四)为仁的必然性 孔子说“为仁由已”,(《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从此可以看出,孔子有人性善的思想,否则,“为仁”不可能“由己”。但由“克已复礼为仁”看,孔子又有人性恶的思想,因为,人如果是全善、至善的话,那么,“为仁”就不须要“克已”了。 (五)为仁的目的:“修已安人”。 《论语·宪问》有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从此可以看出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六)礼德与法律的关系 孔子对礼德与法律的看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德主刑辅。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首先,“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其次,刑罚只能在犯罪以后,而礼教则可以防患于未然。再次,先礼而后刑,反对不教而杀。 三、孟子人性论基础上的伦理法学思想 (一)人性善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性善的思想。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 (二)恶的来源问题 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恶从何来呢?归纳孟子的意思,可从两点说明:一是来自耳目之欲;一是来自不良环境。两者都可以使善心失掉自身的作用。 首先,孟子并不轻视生理欲望,而只要求由心作主,合理地满足这种欲望。因为欲望本身并不是恶;只有穷奢极欲,才会侵犯他人而作恶。 其次,孟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一般人的影响。心虽然是善的,但若无适当的环境,则就一般人来说,心的“思”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便失掉了心的自主性。 环境中,他特别注重经济生活的影响。认为有恒产,然后才有恒心。所以,他要求“制民之产”。但他并不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德性问题。经济只是一个先决条件,有了条件还须教育;否则,反而会助长作恶之资。 (三)教化与刑罚:重教化,省刑罚;反对横征暴敛。 四、荀子人性论中的伦理法学思想 (一)要想了解荀子的人性论思想,须先了解其经验主义的性格。他把一切的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在感官经验之外的便不与信任。这里有两点须要注意:1、孟子的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恻隐之心,只能由反省而呈现,看不见,也听不到。对这样一种内心体验,荀子是持怀疑的。2、他说“学至于行之而上矣”,“行之,明也;”意思是说某一事物、道理,由实践而始能彻底明了;也就是我们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此可见他经验主义的彻底性。 (二)荀子主张人性恶,那么在了解恶之前,先要了解他人性的定义、范围。 荀子对人性的规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指官能的欲望,如饥而欲食。2、指官能的能力,如目辨黑白等。3、性无定向,如他说“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这是指人性的可塑性。[iii][③]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对人性的规定与告子“生之谓性”,几乎完全相同。而“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与告子“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说法,毫无二致。 (三)性恶论 荀子主要是从官能欲望的流弊方面来说明性恶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则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则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观之,然则人性恶明矣。”(《荀子·性恶篇》)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笔者认为,如果人性彻头彻尾都是邪恶的,又怎么可能修养教化为善呢?这岂不是没有根据了吗? (四)礼德与法律 由于人性有恶,而又可塑,所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明德慎罚。 (五)荀子主张“化性而起伪”(《性恶》篇)。和他“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非相》)由此,荀子认为社会的进步,主要取决于圣人,圣王的教化和组织。冯友兰先生说,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一批评是不正确的。所谓历史唯心主义是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构造和改变社会。荀子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在社会中,人们的德才显然是有差别的,那些先进人物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肯定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也和***总书记所说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致的。[iv][④] 五、下面谈谈笔者对人性善恶的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好人,也有坏人;所以,人性善和人性恶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能以实例为证;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 在阐述性善性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善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抽象地说,善就是和谐,恶就是冲突。 对善恶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而且应该从辩证的形而上的层面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合理的说明。 由于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当一个人的需要馈乏时,他就有索求的动力,这种力量加上他心灵所受污染的层度而形成的侵犯动力,这两种力量要是超过他所受良好教育所形成的向善能力加以可能受惩罚的恐惧力时,这个人就会因诱惑铤而走险。这便是善恶的心理机制。 上面的理论说明了人有善有恶,那么,两者何为主?何为次呢?我认为,人心向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恶是次要方面。因为和谐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冲突使人痛苦,甚至变态;所以损人利己,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苏格拉底说,无人有意为恶。一个有强烈满足感的人是不会为恶的,这时,他更倾向于助人为乐。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走向进步,原因就在于人性善的主导作用;反之,如果人性恶是主导的话,人类将会相互厮杀殆尽了,社会不会存在,更不会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