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治大国、烹小鲜,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不宁静,就是因为,百姓的忌讳、利器、伎巧太多是也。真正的理想社会应是远古小国寡民社会,“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这样“以无事取天下”的方式,才是最理想的治国方式。  
    在《老子》中,和平安宁的小邦国最理想,人民不相往来,更毋须战争来相扰。兵者乃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31章)“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器是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之,恬静淡雅、和平宁静的生活是人类普遍向往的,以“道”辅佐治理天下,不是兵力的强大,靠穷兵黩武来控制天下的。毕竟每一次战争之后,受伤最多最重的都将是广大百姓,田园荒芜,疫情横行,都要百姓来承担。  
    2.见素抱朴,不自衿自贵,谦柔立身  
    《老子》在统治者阐述治国之方的同时,也强调统治者自身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及其对百姓的示范效应,治国治民不难,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统治者要保持纯洁朴实的自然本性,减少个人的私心杂念,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章)自我张扬反而不能得到显现;自以为是反而会适得其反,自我表扬吹嘘反而显得没有功底;自高自大反而不能显示自己有任何长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只有不争,故而谁也不能和你争,但《老子》讲的“不争”并非要人无所作为。他认为“不争”的最高境界是做到“为而不争”。是故《老子》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上者处下,大者处小,强者守弱。反过来说,“处上而民不重”, “是以天下皆乐推而不厌”,(66章)“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谦柔以立身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  
    四、结语  
    《老子》同情下层人民重视“以民为本”。从“天道”引出“人道”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言论,从更高的层面上给统治者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来指导“人道”,这些思想都具有相当明显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从根本上说,这是《老子》描绘出的理想国的蓝图。但是,当时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忽视了《老子》的这些有现实意义的治国方略,甚至还曲解了《老子》的思想,致使《老子》慨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0章)也许这就是《老子》的作者老子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的原因吧!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愿他的思想能在两千多得后的今天能重放光芒,是所望焉!  
    [参 考 文 献]  
    (1)(2) 刘韶军.《老子》御批点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