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的"善治"思想(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老子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由衷地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具有最为接近“道”的品质:纯洁明净、甘居幽下、变化无碍、兼容宽厚、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滋润万物、利乐无争……老子赞美水的“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描述它“无尤”的境界,他在这章以水来比喻执政主体,以“万物”和“众人”来比喻执政对象,以七个“善”来比喻执政方法,以“利物”来比喻执政宗旨,以“不争”来比喻执政理念,以“无尤”来比喻执政目标,短短40个字,字里行间蕴涵着精微广大的治国执政思想,展示他高瞻远瞩的治世利民大略,体现出浓郁宽厚的仁政爱民情怀。这一章通篇闪烁着“善治”光芒,历来为执政者所重视和借鉴。
    一、居善地——善待地位,处下不争
    水无常形,但水安居卑下,甘位幽贱,始终把自己摆得低低的,栖身于“众人”不愿处的位置,但它却什么也没有失去。执政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的是群众路线,执政者的执政地位其实就建立在自己的服务地位上,执政权力的巩固与否,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满意度。“高下相倾”,权力的得失,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动态的互变、互根过程。高高在“上”者,如果不重视执政基础建设,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终有一日会失去政权,倾覆于“下”的惊涛骇浪之中。所以老子主张“处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在中国历史上,虐纣亡于周,暴秦灭于汉,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激起天下诸侯反叛,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在农民军的号角声中被埋葬。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政权——苏联,一夜之间轰然解体,僵化了思想,脱离了人民,滋生了特权阶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东欧剧变,世界上其他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问题都出在这个“处下”没有真正做好,这个“善地”没有“居”好,从而拱手让出执政权力。其之初兴,何不勃然;其之亡也,何不太速!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提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地位“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在延安时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北京称之为“进京赶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些伟人的远见卓识都体现了“居善地”的思想。用唐太宗的话来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执政者不去做高高在上的“龙舟”,而来效法水的“居下”特性,做一滴融入大海的水,这样的水才会永远不会干涸,其性永存,其政恒在。
    二、心善渊——善养道德,包容万物
    水之能容,在于其胸襟宽广;水之能渊,在于其不弃涓流。重视点滴的积累。为细而终成大,兼容百川的欢涌,处下而成其深。水的生存观是“善渊”,水的价值观是“不争”,水的世界观是“利万物”。执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得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牢固与否,与他们道德修养层次有关。水“心善渊”的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执政者修养道德,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人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执政兴国的需要,这是执政者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老子的道德修养观,就是修“上德”、善德、淳德,这与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有所不同,老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上德”的子系统,是道德滑坡的产物,是后天有为的东西。他认为五德的修养是层次性、递进式的上升过程,上善、上德才是“渊”的前提和基础。相传孔子向老子学孔,对老子发出“其尤龙耶”的感叹,因为孔子修的是五德,而老子修的是上善和上德,展示出深不可测的德性涵养,仿佛可以吞吐宇宙,包举天下,主宰万物,所以如“渊兮,似万物之宗”的状态。老子的精神境界博大精深,可谓高山仰止,孔子不能望其背,所见到只是一座道德的丰碑!老子展示的道德风采立足于“无为而无以为”,这是上德之用,“道生之,德蓄之”,这是上德之功。淳厚的德性是生长万物而不居功,无以为功而默默运化万物。
    在《周易》中也有许多论述道德修养的内容,64卦有近一半直接讲到德的培植,“履,德之基地;谦,德之柄地;复,德之本地;桎,德之固地;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地;困,德之辨也;并,德之地也;翼,德之制也……”德的内涵被演译得更为丰富了。老子认为“厚德载物”,水德之“渊”亦然,用其“善渊”之修养可以治国。以善(德)以国,是执政者道德力量的感召,它对社会的长治久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最有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与善仁——善为民谋,利益民众
    上善的水德,没有分别心,它不因对方是小草而吝啬不施,不因对方是鲜花而慷慨多与。它对万物和众生一视同仁,兼爱不偏。“上仁”在老子看来是五德中最接近上德的品性,水德之善与,润物无声,蓄养无形,予而不图报,施而不留名。老子认为,高明的执政者应当有这种乐善好施、勤政爱民、慈心爱物,普济万物和百姓的仁慈之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这就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有一种天然的深厚感情。一个合格的执政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实感的人。***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群众比作“土地”;邓小平同志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我的人民”,j?z?m同志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焦裕禄冒雪探望孤寡老人,孔繁森把藏族老奶奶冻僵的双脚塞进自己的怀里……
    对群众缺乏感情就是“不仁”,就是党性不纯。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执政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是人民哺育了执政党,必须真心诚意地回报人民,对人民怀着赤子之心,视人民为父母,发自内心、出于本能地热爱人民,甘当公仆,甘为孺子牛,而不以“父母官”自居。善于与人民群众同苦共苦,休戚与共,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呼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培养和增进对群众“与善仁”的深厚情感,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为群谋利益。那么,“百姓心中有杆秤”,这种“与善仁”所施与的仁德定会激发广大群众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就会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