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言与道——读《道德经》札记(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十一
    道不可“知”,但可“思”。思而入道。思入道而有所说。
    当我们进入思之思,思之路径即是言。言断思绝。
    我知什么呢?我知道。此外我别无所知。
    作为道的言说,即是思。沉思。盘旋于言。
    道总是回归性的。无复非道。
    诗乃道之最初的命名活动。
    诗有别趣而关乎道。
    道之思,道之思维是意象性思维。这种意象将一切都视为道的显象。意象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表象。“表象”把一切都视为“对象”。在意象中,则无主客间的对立。意象性思维之思,是非对象性的,而是对应性的,是期待性的。
    二十二
    道隐匿,哲学兴。
    道无待哲学而显现。哲学却有待道在根本上的推进。
    以物观物,以道观道。向着物泰然任之,向着道虚怀敞开。
    我从《道德经》体验到一种持续不断的热烈之思。
    道是思之聚集。
    诗是思之聚集的最根本真的方式。
    太初有道,或者说,太初有言。言道一源。
    诗是道(言)的原初方式。
    思之理路是道。
    二十三
    汉语中,“形而上”一词偏于“隐”与“无”。《易传.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隐而无之“道”与显而有之“器”相提并论。以“形而上”译西语Matephysics一词,则使“形而上”一词的涵义偏于“显”与“有”。作为“物理学之后”或“元物理学”的“Matephysics”偏执于“显”,是“有”论(“存在论”)。
    思“无”之思、思“隐”之思,必臻“道”之境。
    在道之思中,思“有”即思“无”,思“显”即思“隐”。
    语言支配着思,语言支配着道之思。思在言中,思赖言而出。
    言之玄秘在于既解蔽又遮蔽的源始性。
    语言是道的居所。道居有语言。
    世界之词语生成即是道。
    通过道,通过道之思,我们返回思想的原初开端,从而发现词语的源始意义和源始性的命名力量。
    二十四
    能否以道接通西方语言思想中的逻各斯(Logos)?这是道的现代哲学问题。通过比较研究而达到的对道的透彻理解是建设性的。
    思始终具有当下的规定性。思道而思得之在思。得之思未必得之言,得之言,思在其中矣。
    二十五
    道根本上就是道路,是道路本身。道呈现为道路,是对那个总是愈来愈幽远的自身隐匿的道路的一种隐约的显示。道路是道的开辟。在道路的开辟中蕴含着道的秘密。
    道即向四面八方而伸展,有些路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有些路则到处攘攘人迹。人们各奔前程,或歧路临风而泣,或曲径通幽而吟,或前途康庄而歌。各人的路看来仿佛彼此相类,毕竟只是类似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