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这段话集中表现了法家的思想,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秦国这个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的地方,正好可以击中秦王之心。而这段话,放在现在视角俩看,讲的可以看作是政府诚信问题,还有一个执法的问题。政府失信就为出现百姓根本不把政府当回事,那就是整个社会缺少了一种凝聚力,政府丧失了信用,丧失了可以号召群众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必然不能持续下去,继续走下去,只能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盛行。 秦国由商鞅变法开始,国风为之一变,国力得以集中,中国古代法治在秦国得以大行,秦国政府从上到下,厉行法制,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其关键在于,政府讲信用,说到做到,守法度,执法严格。后来,始皇帝亦言:以吏为师,学法度。这样一来,通过这些法家的措施,以国家最高权威——“法”的形式,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的绝对权威,加强了政府的号召力,一切按部就班,高效率的政府使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中来。 可是,这也决定了日后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专制之法出于帝王之口,必然随着统治者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朝令夕改。有的法令难以得到最后的贯彻,而且不守法的往往也是统治者自己,所以封建王朝往往难以长久。对于当今而言,政府守法更加重要,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全球社会里,这也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形象。政府不守法,不讲信用,就好比是水库放空了水一样,根本无法在养鱼了。韩非子在当时就看到了,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政府信用无人能及,天下莫若是也。他还专门进行了对比,举例说明六国政府的不讲信用。尤其是赵国,“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可见,在另一极端的赵国,其治下的民众积极性根本就难以得到发挥。一旦两国征战,强弱立判。 后面更论述了秦国征服三晋的道路,在他的眼里,强国兼并弱国,大国吞并小国是必然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没有人道主义可言。“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试想,一灌之下,还能有多少活口阿?其策的功利性不言而喻。韩非子兼并六国的主张,站在统一六国的纯功利角度而言,一点也不会考虑下层百姓的死活。主张“削株无遗恨”,主张搜刮荆楚的民财民力,完全从统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统一大业!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