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启示,讳疾忌医的启示。这是韩非子讲了一个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是名医啊,当时见到蔡桓公的时候,张口就说:你现在有病了。见了三次,说了他三次有病,而且他的病一次比比一次重。这个大家应该说很熟的,第一次说你病在腠理,腠理就在皮肤上,表皮。第二次说你的病转移了,由腠理到肌肤了,肌肤就是到皮肤里头了,肌,肌肉皮肤。第三次又说你的病由肌肤到肠胃了。蔡桓公不听不信,讳呀,别提这个,没病。等到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扁鹊转头就走。于是后面就有人追啊,蔡桓公手下人就追他,问啊,怎么回事啊?扁鹊说他的病已经进入骨髓了,我治不了了。结果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赶紧派人去找扁鹊,这时候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就痛苦地死去了。这个故事,我们现在听很深刻,因为韩非绝不是像一个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讲这段,他实际上是用这个故事,——从大处说是治国。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发现得越早越好,整改得越及时越好;如果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我们今天常说的,报喜不报忧,虚假数字,虚假成绩,俺盖着问题,一二三,逐渐逐渐严重,到最后矛盾爆发不可收拾。所以这个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小到什么啊?我们个人,有病赶紧治,别耽误,趁着花不了多少钱赶紧治。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最怕的是讳疾忌医。 那么我自己感觉这个故事对我自身有什么影响啊,有什么体验呢?现在我们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大学生,我觉得对他们应运这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为什么啊?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远离家长,自己生活。那么作为教师,应当向父母一样关心他们,这种关心除了鼓励他们,还要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告诫他们。这就像扁鹊发现蔡桓公刚刚有病和病不太重的时候不断地说一样,我想这是我自己感觉到的。我有一个真实的身边的一个故事,就是我曾经当过班导师,也就是除了讲课以外,跟同学指导学习,关心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问题。其中我们那个班有一个同学爱喝酒,经常把同学把,他老乡叫到宿舍来喝,喝起来以后是喝三喝六地在那儿喊,结果同学不胜其烦,就跟我讲。我就找他,我是批评他。那么批评他,我绝对不是那种指责,说你如何如何,不是,批评完了,其他活动一视同仁,所以同学就没有感觉到我冷落他。那么有一次,他回家,因为他经常喝酒,月月钱不够,结果路费不够了,就到家找我,说钱不够了,你能不能给点钱好我得回家,毫不犹豫马上掏钱给他。所以我想,同学有困难能向老师张嘴,这第一说同学信任你,他不拿你当外人,所以如果你自己在这时候不愿意借或者犹豫那绝对是错的,所以我借给同学。那么后来到快毕业的时候,这个同学认训到自己,哎呀,前一段荒唐,没好好念书,我得读书。这同学相当聪明,他是个少数民族,相当聪明。结果考研,我当时就说够呛,你耽误时间太多了,结果果然没考上,这样就毕业了。毕业以后过了几年,我接到了一封从日本来的信,我打开一看是他写的,他在信上是这样说的,他说:老师,我就是那个当年让您操碎了心的学生,我现在在日本读博士,即将毕业,我将回国看您。我当时心里热乎乎的,我说这个当年的不好学习、不守纪律的,现在一切都要变成一个在日本读博士的,我说这是块材料,我感觉到很欣慰。后来他回国了,果然到学校来找我,结果我们俩聊的时候非常感慨,感慨的之一就是说,老师对同学业要求严,同学过若干年想起来,不恨老师,这说明老师做得对。再有,同学的这种才华,这种自己的智慧,一定要让他展示出来,老师可千万不能冷嘲热讽。我想老师是这种心理,家长更是这种希望。所以我悟出一个道理来:第一,严格要求;第二,态度要温和。如果我们现在作为老师跟同学的关系,能够达到亦师亦友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职责,也是一个境界。 第三个体验就是变的启示,这个变的启示是我感觉到最重要的。 在韩非子思想当中,“变”是他的一条主线,是他的一条核心。我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国社会,对中国历史,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就是法家。为什么?它是彻头彻尾地要求变。你比如说从商鞅开始,商鞅就主张要法后王,他为了帮助秦孝公变法,在理论上多次阐述,那就是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那就是不要说当世,就说三代,他们都各有各的办法,后来都称王了,五霸各有各的治国的手段,最后都称霸了。那就是说,各有各有路线,各有各的方法,没有说雷同,没有说谁效仿谁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支配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也支配了法家思想能够生生不息的一个最根本的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