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柔弱胜刚强”之道——忍辱方能负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在攻坚克强的战斗力上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它、改变它。弱小可以战胜强大,柔软可以胜过刚硬,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却很少有人懂得去身体力行。所以圣人说:勇于接受国家的耻辱,这才叫国家宗室的主人;敢于承受国家的灾难祸患,才有资格成为天下的主宰。最正直的话听起来说得好象颠倒一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第八章上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是讲水的基本品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讲水的善行。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同时又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有力量。水是貌似柔弱而内在拥有非常强大力量的东西。它这种特性在天地之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老子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那么水为什么在柔弱的外表里面会蕴藏着那么巨大的力量呢?柔弱是如何胜过刚强的呢?就是忍耐和克制。柔弱和刚强毫无花巧的正面相抗,那是必败无疑的。否则柔弱就不再是柔弱,而刚强也不再是刚强。柔弱要胜过刚强只有等待万物消长之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主要讲的就是弱小的中国如何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军的战略,就是持久战。持久战的核心是游击战和消耗战,而不是阵地战和大兵团的决战。就是说整个中国在不可能迅速战胜强大的敌人的时候必须选择忍耐。保存自己才能最终消灭敌人。
    忍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忍”字就是“心”上面加一把“刀”。我国有句古话,叫“忍得一时之气,可消百日之忧。”,又有句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都是忍耐和忍辱的道理。忍辱貌似屈辱、怯懦,但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个选择“勇于敢”还是选择“勇于不敢”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地去做呢?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勇于接受国家的耻辱,这才叫国家宗室的主人;敢于承受国家的灾难祸患,才有资格成为天下的主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污事敌,最后终于复国报仇就是一个最好注解。自古以来,“慷慨赴死易”而“从容就义难”。有的时候,坚持活着比选择死亡需要有更大的勇气。
    “忍人所难忍,才能成人所难成;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嚼得草根百事可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过一番“动心忍性”,怎么能够胜任“天降之大任”呢?胸怀天下的人,就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利害得失,必须天下的利害得失看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苦而苦,先天下之辱而辱,先天下之危而危。”
    第十三章所说的:“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正直的话听起来说得好象颠倒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