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儒与禅:杨慈湖心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镜
    自古谓之心,又谓之神,孔子约:“心之精神是谓圣”,此心无体虚明,洞照如鉴,万象毕见其中而无所藏。[31]
    十万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32]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33]
    (3)毋意、毋念
    意如云气,能障太虚之清明,能蔽日月之光明。舜曰道心,明心即道,动乎意则为人心。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而每戒学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4]
    不起意非谓都不理事,凡作事只要合理,若起私意则不可。[35]
    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36]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静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正念,何为邪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37]
    除此之外,杨慈湖在处理“一理”与“万理”的关系时,不同于朱熹的“理一分殊”,而是强调“一理”与“万理”的无差别性,“理一不分殊”,刻意消除分殊之理的不同,他说:“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38]“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39]“吾道一以贯之,未尝异动静、有无、万一而为殊也”[40]。不主张“一物一理”。而这一点,与华严宗的观点相近:“由心与尘,二即无二;唯心无体,一亦无一。由一无一,由二无二。一二无碍现前,方入不二。”[41]即认为“一”和“一切”完全等同,而否认其中的差别性。[42]
    三
    但是,要判定慈湖之学是否“纯入于禅”,不能仅仅停留于现象只看其言论是否相似,而是应当深入到本质看其是否实现了对佛教的超越。其实,杨慈湖对佛家范畴的引用,是和整个宋明理学对佛道范畴的借鉴联系在一起的。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座高峰,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思辨性的哲学形态之一,而它的思辨性即体现在通过对具有思辨性的佛家的思想吸收和借鉴,建立了严密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儒学之所以有此发展,则与中唐以来儒学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关。隋唐两代,由于统治者持三教并存、共同发展的政策,佛道两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自印度而来的佛教,其势头甚至有压过儒学之势。故自中唐起,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士们即发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主张对佛家“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亦道之”,使僧、道还俗,烧掉佛、道的经法,把佛寺和道观改成民房,用“先王之道”来教化他们。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儒家的“道统”说,用以抗衡佛教的传法世系。这恰好表明,从中唐起,在儒佛道的相互对抗中,三者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已见端倪,这种趋势在另一位儒学复兴运动的提倡者李翱的思想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其“因情见性”、“以性灭情”之说,即是对佛家思想借鉴的结果。但一方面由于佛家思想体系的严密性,另一方面由于儒学自身的粗糙和体系上的缺乏严密性,中唐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终难以遏制佛道迅猛发展的势头。至入宋,佛道更以新的姿容面向社会,全面地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帝王公卿谈佛论道,成一时风气。佛道两家,也已成为足以和儒家相抗衡的哲学形态。因此,同中唐时期一样,站在儒学的立场,维护儒学的权威亦成为宋初儒士们的使命,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尊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他们提出崇道抑文、尊经、排佛的主张[43],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但是,要对佛老加以批判,必然得先浸淫于其中,甚至借用他们的范畴命题来表达儒学的内容,这是由当时佛道兴盛局面所决定的。同时,理学家大都聚徒讲学,弟子们常常受到佛家义理的濡染,其中一些弟子经常就佛道义理问题见教于师者,因此不能不粗通佛道学说。此外,理学家希望使儒家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基础,不能不综合所有的思想资源以充实并使自身的哲学创新。仅就理学与佛家的关系,许多著名学者均有论断。黄绾曾站在心学的立场讲禅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伊川、晦庵则由于下乘。虽曰圣学至宋倡,然语焉不详,择焉而不精者多矣。”[44] 陈寅恪先生则说:“……佛教于性理之学Metaphics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惟其中之规律,多不合于中国之风俗习惯。(如祀祖、娶妻。)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另无以济其乏,则终难遏之。于是佛教大盛。宋儒若程若朱,皆深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复夏也。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才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声言尊孔避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濡染。与佛教之宗传,合而为一。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谅之者也。”[45] 钱穆先生也说:“北宋儒学崛起,儒术复兴,理学家长处在能入虎穴得虎子,兼采道释有关宇宙人生原则方面,还本儒学,加以吸收或扬弃,遂使孔子思想崭然以一新体貌新精神,超然卓出于道释两家之上,而又获一新综合。”[4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