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古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古代的大兵法家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不得已被迫应战,不敢有丝毫逞强好胜而宁可忍辱退让。”这是自认我方谋略不出众、作战无阵容、相斗无勇力、武器不精良、战斗难取胜。所以十二分谨慎不敢有丝毫轻敌之心,这样才能全力地发挥出最强的战力。最大的危险就是低估敌人的实力,这样就一定会丧失自己的精锐。所以在双方兵力综合情况差不多的情况下,陷于绝境而士气悲愤的一方会取得胜利。
    “古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主”是主动的,“客”是被动的;“进”是主动一类的行为,“退”是被动一类的行为。也就是说,战争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是不应该主动挑起战争的。
    战争是暴力行为,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逼迫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是人类自相残杀的野蛮行为。这种行为深为天道之所忌。历史上无数例子都说明了“好战者必亡”这个道理。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国的古训。在第三十章上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武力所能征服的最多是躯体和外表,而不能让人心乐诚服。单纯依靠武力甚至连躯体和外表都不能长久征服。只有依靠道德和文明才能获得人们全身心的归附。战争所摧毁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命和物质财富,更深一层是亵渎了人类的文明和精神,无论什么战争发展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的;人类只有依靠道德和文明来共同协商、共同发展才能“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出路。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这一段话通常的解释是自认我方谋略不出众、作战无阵容、相斗无勇力、武器不精良、战斗难取胜。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就在于符合“守柔”和“守雌”的原则。对于有“道”的国家,军队是为了防止不得已的被迫应战而存在的。因此,没有必要去炫耀自己的军队是多么强大,只要关键时候能顶用就行,这也是符合“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原则的。
    另一种解释是从“无”上入手,“无”代表的是“道”的核心。战争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不血刃地取得胜利。用“无”来作为战争的指导原则,就可以“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就可以“兵无常势”地“以奇用兵”。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付庞大的牛体,可以选择一个月换一把刀用刀去砍骨头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一年换一把刀用刀去割肉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十几年不必换刀而“游刃”于“有余”之间的方法。
    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能发现问题的核心、把握潜在的规律,都是能找到事半功倍的办法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隐藏在万事万物内部的“道”。战争之“道”同样如此,在战争已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不仅要考虑如何尽快结束战争、赢得战争,还要考虑如何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达到战争的目的。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战场是极其残酷的,是在充塞着血与火的地方展开生与死较量的地方。战争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重大事件。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对待战争都不应该有轻率随便的态度。因此,对待战场上的敌手,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够清楚地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胜利就是必然的事情。然而在战场上做到彻底的“知己知彼”是很困难的,在不能准确估计敌方实力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敌方想得高明一些,把自己的相关防护措施做周密一些。要“先为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
    轻敌是战场上很要命的毛病,它来源于不断的胜利和对我方实力的盲目自信。轻敌导致的失误使战局发生大逆转的战例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轻敌的根源在于心态的浮躁,浮躁就容易为人所乘,受制于人。“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躁的结果必然是丧失根本。
    这里还有一个成语叫“哀兵必胜”。哀兵为什么能够胜利?因为哀兵只是在形势上处于不利,而并不是在精神上屈服。而且哀兵往往是没有退路的,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就不再考虑退路,就会全心全意地去争取胜利。哀兵所处的形势是必须“背水一战”,所下的决心是“破釜沉舟”。一个人拼命,会让一百个人都害怕;一支漠视死亡的拼命军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轻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