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评注(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山大学哲学系 佚名 参加讨论
五:解道德之惑的多种方式
    “惑”是一种古老的精神现象,它涵盖普遍日常经验、复杂的知识与精神生活(情感、道德、信仰问题)的层面[7]。“管仲不死而相桓公”所引起的争议,涉及如何化解道德困境的问题。这与坚持严格的道德立场——不能允许只顾外在事功而无视内在德性修养——紧密相关。在具体实践中,思想家一方面尊重个体差异和情境的特殊性,允许以达权通变的方式处理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对放弃道德原则的行为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因此,在个人修身与济世安民、固守原则与知权达变、普遍原则与个体差异之间,他们需要找到使人心安理得的平衡支点。
    道德之惑,也与道德原则的抽象性与道德情境的复杂性有关。因此,对管仲选择加以辩护,可以从道德规范与实际运用的关系上加以澄清:一是如《孔子家语·致思》与《论语王氏义说》,澄清价值规范的准确内涵,从而说明具体情境与价值规范的适用范围不相符合,论证管仲选择的合理性。二是如程子的解释,澄清事件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从而阐明小白继承君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进而说明孔子无需根据这条规范加以贬斥管仲。三是如《晋书·列传第二十八》,将抽象原则与具体规范做出区分,允许行为选择的多样性,反对僵化固守具体规范。四是如《说苑·善说》,把客观的价值规范与主体的素质、能力、性格联系起来,认肯在某些特定场合,不同能力或地位的人行为选择可以不同。
    解道德之惑还可以从道德评价的规则上入手。其方式也可以至少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从道德动机上做出评价。如《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重构历史人物的内心思想世界,说明在面对道德困境下历史人物的良苦用心,希望以此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得到尊重和认同。二是区分同一价值原则下的若干规范,辨明面临冲突时的取舍顺序。如《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强调宗社之义高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从而化解同时面临多条规范无法同时贯彻所产生的困惑。三是从行为选择的不同后果的对比分析中加以评价。如《说苑·善说》的解释,管仲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死亡则不免为沟中之瘠,相比而言前者显得更好,故管仲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四是认为坚持原则时可以存在例外,诉诸更高的价值理想而知权达变。如《中论•智行》,强调仁智结合,不蹈小节小善,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善”。
    另外,从历代评注中,我们不能发现经典与历代解释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论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孔子“如其仁”的评价,为儒家历代评注奠定了思想基调,即使对于外在事功给予较低评价的宋儒伊川,也不能无视孔子的正面评价,而只能对文意进行迂回曲折的解释,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无论是大一统社会下的忠君观念、孝悌观念、道义观念、王位继承制度、从主死节的规范、建功立业的追求;还是伊川突出内在德性修养的良苦用心,王夫之维护民族大义的忧患意识;抑或是汉唐思想家对史事加以具体分疏,程朱往普遍化和抽象化方向诠释的评注特色,无不通过思想史事件的评注体现出来。这些时代背景、思想观念、价值立场、论说风格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思想性和经典的生命力。
    后记:本文写作思路得益于陈少明教授《〈论语〉精读》课程讲解的启发,在写作过程中,陈老师在论题选取和整体构思等方面给以笔者众多指导、建议和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 如程颐言:“但称其有仁之功也”(《二程遗书•卷第二十二上》)
    [2] 本文涉及诸多史料,曾参看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81—996页。
    [3]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8页。
    [4] 王先谦:《荀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00页。
    [5] 尽管也存在不同评说,如《列子·力命》(本文认为今本《列子》成书较晚):“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阐明历史人物行为的不得已与必然性。但从文献检索来看,孔圣之评说处于主导地位。
    [6] 《四书章句集注》解《论语·宪问》17、18节,亦引程子语。也可以从侧面看出程朱解释此事件的相似性。
    [7] 参看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49—16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