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山大学哲学系 佚名 参加讨论
士之能相友,不正好證明此「善」乃不僅超越空間(由一鄉到一國到天下),甚至超越時間,因而具有一絕對而普遍的價值?張栻即對此多有發揮:
    善士虽有小大之不同,皆志于善道者也。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非惟取友固然,而其合志同方,自相求也。所见者愈大,则所友者愈广矣。……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焉——其求道之心,盖无穷也。自友一乡之善士,至于尚论古之人,每进而愈上也。夫世有先后,理无古今,古人远矣,而言行见于诗书,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则何益乎?颂诗读书,必将尚论其世,而后古人之心,可得而明也。[1] 
    這段話在孟子原文之外,加了「志」、「道」、「理」、「心」等語,呈現宋代理學影響下的解釋方向。張栻認為善士乃「志於善道者」,善士相友正因其「合志同方,自相求也。」,友一鄉、一國、天下之善士猶未足,而欲友古人,是顯示「求道之心」無窮。張栻進一步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古今不同世之人何以能相友?答案是「世有先後,理無古今。」而知古人的重點在於知「古人之心」,文在心在,通過詩書,可明「古人之心」。張栻的解釋強化了此章的「超越性」意涵,提出類似看法的注家亦不乏其人。
    如明代蔡清,認為此章乃「主成德者言」。[2] 清代崔紀甚至認為「尚友二字直自孟子揭出,是一生家當,是七篇貫索。……詩書兩字,通萬世之天下而言,蓋其人既往,其語言文字之存者,惟此兩項足以括之。」[3] 和蔡清一樣,崔紀強調「尚友」的道德實踐的意義,甚至稱「尚友」二字為「一生家當」、「七篇貫索」,若就此章將「歷史性」和「超越性」融會貫通的情形看來,崔紀此說亦無不可。而崔紀稱「詩書兩字,通萬世天下而言」,亦在於強調詩書乃是具普通性的存有。
    明代張自烈在《四書大全辯》引胡雲峰之言「人性之善,古今所同。」是以此章的理論基礎是孟子的性善論。而胡氏所言:「論性而不論其已然之迹,性之理易涉於空虛;論古而不論其已然之迹,古之人易涉於遼邈。」[4] 則注意到「性之理」落實於「已然之迹」的歷史之中,算是掌握了孟子本章中結合歷史性與超越性的用意。
    明代的郝敬則將孟子此章析論得淋漓盡致,最為可觀:
    惟好善之心,无远近新故。由乡国天下,推至上古。心茍虚受,百世如在。少自满足,虽巷有君子,旦暮遇之,而交臂失之。……友者,亲爱之名,同道曰友,因心曰友,友善即是好善。……生同世,则声应气求;生不同世,则心一道同。诗书所载,芳规懿行,皆可以精神冥接,合天下古今之善,通为一心。谓之千古之善士可也。……尚论古人,不越载籍,而诗书为要。其言语性情,征于诗;其行事功业,着于书。……书诗非古人,而因诗书可见古人。……论世知人,即诗书所言,神游古人之地,较量体验,如亲承謦欬,冥识其丰采,而洞悉其底里者。[5] 
    [1] 張栻,《孟子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卷五,頁493-494。
    [2] 蔡清,《四書蒙引》(《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卷十三,頁61。
    [3] 崔紀,《讀孟子劄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孟子二,頁422。
    [4] 張自烈,《四書大全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卷十,頁414。
    [5] 郝敬,《孟子說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卷十,頁2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