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以百姓之心为心 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当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当政者,也就是德才最好的当政者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思是说,最好的当政者,是没有私心的,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当政者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当政者的一言一行,所以,当政者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不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不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吗?当官的能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好“父母官”啊!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当政者(即圣人)就是实行“无为之治”的方针。为此,首先要没有私心,根绝私欲,这样当政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 作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的河南内乡县,有许多“爱民”的对联,其内涵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爱民思想。内乡县衙内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是悬挂在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副对联深刻地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经考证,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期间所撰写。据《内乡通考》记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县内地多荒芜,饥民甚多,高以永即问民疾苦,并令其广开垦,开地40余顷,植农桑,流民四处返回耕种,数年间解决了内乡县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高以永离任后,当地老百姓立“德政”碑于仪门前。 老子把当政者分为四类:一、最高明的当政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当政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差的当政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当政者,人民侮骂他。所以,诚信不足,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这主要源于老子把人看作与道、天、地一样重要,并提出要建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政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不但是个人的爱好问题,而且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而,老子提出:君王应该效法“道”的无为,从自身做起,不要崇尚财富,使民众不去拼命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贵重物品,使民众不去偷盗;不显耀可贪的欲望,使民众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要想办法和措施净化人们的思想,生活安饱,体魄强壮,意志柔弱。 君王要“谦下”,先民后己,不要欺压百姓。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归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下流的位置。高明的君王,必须对人民谦下。要领导好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厌恶他。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