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 理学思潮的兴起是中国文化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来第二次发展高潮,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作为一代学术思潮,是由不同的流派所构成的。学术的发展全靠“异学”群起,百舸争流。理学思潮从地域上分,可分为濂学、洛学、关学、闽学、湖湘学、江西学、婺学、姚江学等派别;从哲学性质上分,可分为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性本论等各派。张载即是关学和气本论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和理论代表。作为创学派的思想家,张载及其关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 1.独创气学流派,影响明代气学和心气二元论者 气学,或称气本论一派是组成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除具有宋明理学的一般特征外,其基本特征是以气为宇宙本原。张载一派气学家既重视道德理性的价值,又把道德理性客体化,在气本论的前提下展开对心性、性理问题的探讨。在气与理、道、性的关系问题上,认为物质性的气是理、道、性存在的基础,理、道、性产生于气,又主导气;强调“变化气质”、“穷理尽性”和“尽心知性”,更有明确提出“立天理”,反对“灭天理而穷人欲”者。这些方面体现了理学的一般特征,故不应把气学排除在宋明理学之外。但气学以气为宇宙本原,表明它是区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重视物质性的气和客观事物的理学流派。 张载治学既重《易传》,亦重“四书”,其代表著作《正蒙》取《易传》“蒙以养正,圣功也”之义,用以表达订正蒙昧之意。关中学者把《正蒙》视同《论语》。该书通过注解《易传》的形式,阐发了张载本人的气本论哲学思想。如《正蒙·太和》篇通过解释《易传》之“太和”范畴,提出了气本论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并通过对佛老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道德人性学说等思想,通篇充满了哲学意蕴,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哲学思辨性。张载通过对儒家经典《易传》等的诠释,阐发其气本论哲学,采用经典诠释的形式,从气本论入手来建立其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后来影响到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气学家。他们继承并发展张载的气本论,对气的内涵、性质、功能、气与诸范畴的联系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把气本论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体现了气学家经典诠释中经学哲学化倾向。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明代气学家在宇宙本原问题上坚持了气本论的原则,明确反对理本论、心本论和性本论哲学,认为理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形上道德本体;批评朱学和心学,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物质欲望纳入性的内涵之中,对宋明理学加以修正和革新,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明代的发展趋向。 张载不仅影响了明代气学,而且对明代具有心气二元论倾向的心学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表明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陆王心学很少讲气相区别,明代心学家湛若水、刘宗周受张载气学的影响,把气纳入其哲学体系之中,气具有独立存在的地位,因而表现出某种心气二元的哲学倾向。湛若水既提出“宇宙之内一心尔”[5]卷56《正万民下》的思想,又提出“宇宙间一气而已”[6]卷2《新论》的气本论思想,这是他哲学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处。湛若水认为,气是宇宙间的基本存在,心是气之中精而神的部分,心本身不能离开形气。他说:“凡谓之心,皆指具于形气者言”[6]卷4《知新后语》,这对心一元论哲学有所突破,但其心气二元论倾向最终又偏向心学,心与气、物相比,心为本、为体,事物为末、为用。其本末、体用关系表明,湛若水哲学虽有心气二元的倾向,但以心学为主,这是其哲学的特点。(注: 参见蔡方鹿《湛若水哲学的二元论倾向》,《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刘宗周也受到张载气学的影响,他说:“前辈只说理,至横渠首说个气。”[7]卷3《五子连珠·张子》由此,他提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7]卷7《原旨·原性》的命题,强调气为本原,“气立而理因之寓也”[7]卷5《圣学宗要》,否定了程朱理先气后的理本论哲学。但刘宗周又提出“盈天地间皆心也”[7]卷2《读易图说》的思想,认为“通天地万物为一心”[7]卷10《学言上》,亦表现出某种心气二元的哲学倾向,这是受湛若水思想影响的结果。刘宗周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他的学生黄宗羲。黄宗羲在提出“盈天地皆心也”[8]《黄梨洲先生原序》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9]卷上的观点,亦具有某种心气二元论的倾向。以上表明,张载气学对湛若水、刘宗周等心学家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气本论与心本论相互融合的表现。 2.促进了理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张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理学思潮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带来了理学在宋元明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的理论,这对宋明理学心性论影响很大。张载所谓的天地之性,其基本涵义是指一般的人的本性,它源于与天同原的太虚,是善而无偏的;其所谓气质之性,是指人禀受气质而形成的具体人性,由于气质有异,故气质之性亦有美恶、善恶的区别,故气质之性是有偏的。只有反其本,克服气质之偏,才能保存固有的太虚本性。由此他主张变化气质,克服气质的偏差,通过学习复归天地之性。张载强调学以变化气质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天地之性,他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通过道德教化以纠正人性的偏差,这体现了宋明理学心性论重视道德理性的价值的特点。张载把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主张变化气质、学以成性的思想对二程、朱熹等各派理学家的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宋明理学人性论的理论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心统性情”的命题。认为情来源于性,是性的外在表现,情通过具体事来体现。“心统性情”命题的提出,在宋明理学及其心性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命题对朱熹影响甚大,朱熹将张载的“心统性情”思想与程颐的“性即理”思想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命题在理学渊源上占有重要地位。朱熹指出:“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惟心无对,‘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1]《张子语录·后录下》认为二程也没有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并极力称赞:“横渠云‘心统性情者也’,此语极佳。”[1]《张子语录·后录下》这对理学心性论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开创之功不可小看。 虽然张载气学以气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与程朱的理本论思想相异,并遭到程朱的批评,但程朱在批评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同时,却又汲取了张载的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只不过把气化生物纳入其理本论的体系之内,提出理本气末论,认为理为生物之本,气为生物之具,即生物的材料。就程朱把气化论纳入自己的理本论哲学体系而言,仍受到了张载思想的深刻影响。离开了气化论,朱熹的理本论也不能成立。这是对张载气学思想的汲取。 3.为理学的哲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作为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哲学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他不仅提出了气本论哲学,而且在认识论、心性论、辩证法等诸多方面以思辨性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批评佛、道宗教思想,弘扬儒家圣人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理学的哲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张载提出著名的“人本无心,因物为心”的思想,认为人的知觉、认识来源于物,人心所得到的认识,以物为其内容,人心的认知功能,以物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客观外界的物,就没有主观认识的心。坚持以客体决定主体,这在宋明理学心物关系史上是一创见。张载进一步论证了心是对外物的反映,以外物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基础,认为外部事物的各不相同,决定了心对外物的反映也各不相同,心之所以万殊,是由于感外物的不一,明确表明物决定心,而不是心决定物。张载以外物决定心的反映论观点体现了其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张载心、物二分的观点明确划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把认识建立在主体对客观外物感觉与反映的基础上。因此,那种认为中国哲学无主体与客体之对立、无“主体性”原则、缺乏认识论的见解是缺乏根据的,是对中国哲学及其认识论知之不深的表现。张载在认识论上强调客体决定主体,人的认识是主体认知之心与客观外界事物相结合的产物的思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哲学认识论理论发展的脉络。 张载“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学所具有的辩证思维的特质。他在论证其“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时,每每把聚散、隐显、幽明、清浊、虚实、有形无形等对立统一的范畴对举,以说明本体之气的“一物两体”的性质。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1]《正蒙·太和》认为统一物中的对立两端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离的,如果没有对立的两端,也就没有相感的统一物;如果没有相感的统一物,对立两端的交互作用也就停止了。所以对立的两端如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归根结底,二者都是统一的。这些阴阳对立的双方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其“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也就是其本体之气的本质属性。他说:“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1]《横渠易说·说卦》张载明确指出,“一物两体”就是指“气”,气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阴阳两个对立面,由于对立面存在于统一体——“气”中,所以对立双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脱离,都是本体之气的不同表现,对立和统一不能分割。张载在论气的本质属性时,辩证地处理了一和两的关系,既看到差异,又看到统一,在统一中讲差异,在差异中讲统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张载以“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来论证其气本论哲学,其辩证思维水平明显高于汉唐经学学者。 质言之,张载通过对儒家经典《易传》等的诠释,阐发其气本论哲学,采用经典诠释的形式,从气本论入手,来建立其理学思想体系,为理学的哲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不仅影响了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明代气学家和王夫之等理学的批判总结者,而且对现代中国哲学也有重要影响和启发,不少哲学研究者对张载气学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充分肯定其在当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后世乃至现代中国哲学的启示,由此体现了张载气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促进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王廷相. 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吴廷翰. 吴廷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湛若水.格物通[M].清同治五年资政堂刻《甘泉全集》本. [6] 湛若水.甘泉文集[M].清同治五年资政堂刻《甘泉全集》本. [7] 刘宗周.刘子全书[M].清道光二年王宗炎等刊本. [8]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黄宗羲.孟子师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