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陆九渊心学中-[自反]、[无我] (四)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免费论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陆九渊和其他主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一样,……总是无法逃脱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所碰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既然万物概莫能外地是‘吾心’的产物和显现,那未,作为‘我’这个个体来说,也只能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于‘吾心’之中,或‘吾心’的产物和显现了。这样一来,‘吾心’之赖以存在的‘我’这个个体也被否定了。”⑧笔者觉得这段评论所说的“陆九渊唯心主义哲学”的矛盾,的确存在,不过这种矛盾只属于所谓“陆九渊唯心主义哲学”,而与陆九渊和他的心学无关,因为陆九
    渊从来没有说过“万物概莫能外地是‘吾心’的产物和显现”之类的话,他的“心学”也从未涉及近、现代哲学认识论意义的任何问题,除了“为学”、“致知”、“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人生哲理之外,并未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准确地说,这里所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造成者”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引陆九渊门人傅季鲁编《语录》“先生与晦翁辩论,或谏其不必辩者。先生曰:‘女曾知否?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399 )评论说:“这样陆九渊就把‘自我’和‘他我’都否定了。”从字面看起来,此段评论似乎可以算是找到了陆九渊否定“自我”和“他我”的根据,然而细究陆九渊语录的语里意义,却使人大不以为然。请看陆九渊门人严松年编《语录》:“一夕步月,喟然而叹。包敏道侍,问曰:‘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奈何?’包曰:‘势既如此,莫若各自著书,以待天下后世之自择。’忽正色厉声曰:'敏道!敏道!恁地没长进,乃作这般见解。且道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414)与此有关的意思,还见于陆九渊《与朱元晦<二>》:“来书诲之谆复不胜幸甚!愚心有所未安,义当展尽,不容但已,亦尊兄教之之本意也。近浙间一后生贻书见规,以为吾二人者,所习各已成熟,终不能以相为,莫若置之勿论,以俟天下后世之自择。鄙哉言乎!此辈凡陋,沉溺俗学,悖戾如此,亦可怜也。”(026)以上三段话都涉及到与朱熹的辩论以及“谏其不必辩者”,第一段“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其语表意义不是事实,因为不仅建安有朱元晦,青田也有陆子静,这是客观事实。既然语表意义(字面意义)不是事实,那么语里意义(真实含义)是什么?联系第二段和第三段综合分析,陆九渊的心理活动有二:(一)对“谏其不辩者”十分反感,认为是“没长进”、其言“鄙哉”;(二)反对突出个人作用,认为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也不会“添得些子”,没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也不会“减得些子”(些子,“子”读颤音。荆楚方言词语,表数量,单独用表示不确指事物的数量。“添得些子”意即“增加一些什么”,“减得些子’意即‘减少一些什么”)。从陆九渊的心理活动看,“建安亦无朱元晦,青田亦无陆子静”是愤激之言,是对“谏其不辩者”的不满情绪的宣泄,是反对突出个人作用的一种表白,既没有否定“他我”,也没有否定“自我”。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还引《年谱》及傅季鲁编关于“艮其背”四句的
    “语录’评论说:“‘无我’、‘无物’是与佛教禅宗的不我执、不他执相似,它把‘我’和‘物’一概都取消了。……陆九渊则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
    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种彻底地否定,其结果是要流入佛教‘一切皆空’之弊,而否定他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也是他所忌讳的。”⑨ 这里需要辨识的是“陆九渊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下面先引陆九渊关于《周易》中“艮其背”四句的语录:
    “复斋尝于窗下读程《易》,至‘艮其背’四句,反复诵读不已。先生偶过其前,复斋问曰:‘汝看程正叔此段如何?’先生曰:‘终是不直截明白。艮其背, 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复斋大喜。”(483)
    “傅子渊请教,乞简省一语。答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后见其与陈君举书中云:‘是则全掩其非,非则全掩其是。’此是语病。”(406 )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糊涂。’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419)
    “先生于门人,最属意者唯傅子渊。初子渊请教先生,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先生屡称子渊之贤,因言:‘比陈君举自湖南漕台遣书币下问,来书云:某老矣,不复见诸事功,但欲结果身分耳。’先生略举答书,因说:‘近得子渊与君举书煞好,若子渊切磋不已,君举当有可望也。但子渊书中有两句云:是则全掩其非,非则全掩其是。亦为抹出。’后闻先生临终前数日,有自衡阳来呈子渊与周益公论道五书,先生手不释,叹曰:‘子渊擒龙打凤底手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