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读《庄子》悟道:工作是快乐的,逍遥就在你心中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庄子写逍遥游,究竟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学道。什么叫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道,就不是好的道了。
    逍遥游,“游”到什么地方去呢?庄子说,要到无何有之乡,记得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说阿Q是未庄人,他的意思是我们大家都是“未庄”的——不知道是哪一个庄子上的。很有哲学意味的名字。其实,中国古代小说里作者的名字都很讲究的,比如宋江,外号及时雨,“及时雨”很好,谁有困难,及时雨一到,解决了,可是名字偏偏叫“宋江”,及时雨送到江里面去了,那就不妙了,跟着他死路一条。白白叫了这个外号,有悲剧色彩啊。
    庄子这个无何有不是莫须有,无何有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你看不到,摸不着的地方,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自己的心理,逍遥就在你心理,那里就是你的极乐世界,就是你的故乡,你的天堂。那里才能真正地逍遥。
    一个人,不管你是美国人,英国人,还是中国人;不管你是知识精英还是普罗大众;不管你在庙堂还是在草根;来到世界上第一声都是“哭”,都是哭着来的,不是笑着来的,所以人的一生总是和“哭”相伴的,不哭就不能活。
    人生是由一串串烦恼穿起来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说,什么叫人生?痛苦的积累就叫人生。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物质的困惑、现实的困惑,我想有个大房子而不可得、我想挣一笔钱买个铺面出租、然后自己上班就不用那么累了,我想有个漂亮养眼的女人做老婆,我想出一本书扬名,我想找一份体面又不太累的工作等等。有的人刚出了本书就梦想:这本书如果哪个高层领导看到了,随口说了句“这书不错嘛,可以推荐给干部看看”,然后书就可以大卖,一夜走红,多好啊,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欲望在作怪,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名为利奔波几乎就是人的宿命,佛家劝人要学会“舍得”,不舍弃就不能得到。说起来容易,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生烦恼,烦恼而生怨气,怨气积累久了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释放,精神上就会出问题,精神病、抑郁症、失眠症等等随之而来,想赶都赶不走。
    我的一个朋友,正值最好的年龄,在业内也已经成为公认的专家,可以说功成名就,一般人追逐一辈子也望尘莫及的东西他都有了,却突然跳楼自杀。遗书要求把自己的书捐献出来……最近股市低迷,杭州一证券分析师从自家的楼上纵身一跳,自杀身亡,抛下娇嫩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人的生命怎么如此脆弱?干嘛这么想不开?上面两个人如果都好好读读庄子的书,相信就不会走到那一步。人生哪有十全十美的啊?谁人没烦恼?《红楼梦》里的老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仅仅是说人都舍不得功名、娇妻吗?不是的,这首歌其实也在告诉人们:所谓“好”,就是“了”,不“了”岂能“好”?人一生就是和痛苦、烦恼相伴的,有没有办法消除痛苦和烦恼呢?有,庄子给我们开出的药方,就是“逍遥游”,也就是得到逍遥的解脱。用我们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语言就是:要有思想,有远见。
    6月29日下午3点到5点半,我在国贸“经典咖啡”盘仙阁包厢讲国学课,是清华大学校友会组织的活动。我开口就说,今天我们在“经典咖啡”盘仙阁包厢讲国学课,感觉有点不伦不类,我讲先秦、讲国学,讲这和咖啡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咖啡才叫“经典”?在包厢里喝着白沙绿茶,吹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空调,却来妄谈庄子、孔子、孟子、墨子,气氛上就错了。现在很多东西都似是而非了,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很多常识性的东西,现代人都不知道了。比如说,“革命”,曾经是很时髦的一个词,就像今天的“和谐”一样红。可是,你问“革命”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
    “革命”这个词,来自于《周易·革》,原文是:“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古人说话,讲究微言大义。上面的话,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革”就是去除陈旧的东西。只有得到大众拥护的变革,才不致于招致后患。天地变化,寒来暑往,有了四季。商朝的汤王消灭了夏朝的暴君桀,周朝的武王讨伐商朝的末代暴君纣王,这是顺天的变革,也合乎民意。革命的时代,是伟大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现在人不了解了,需要补课。从前,老提革命,那是因为还有“命”可以“革”,如果连传统文化的命根都没有了,那么就不需要革了,需要重新种植了。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学多半都是从《庄子》里头套出来的。有一幅古人的画,只画了一只鸟站在树枝上,嘴巴闭着不动。画的旁边题着一首诗:“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间的味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办公室忙的那些事,领导开的那些会,书店那些无聊书,电视上的那些无聊搞笑的节目,朋友之间吃饭喝说的那些话,一点意思都没有,像吃白蜡一样,所谓味同嚼蜡,但是,人虽然活得没意思,也不要开口向朋友去诉说,尤其不要像祥林嫂那样见谁给谁说,唉,我那个单位工作很没有意思耶,我真的不想干了,想辞职,每次都和朋友这么说,说了三年了,也没见你辞职,最后那个朋友就奇怪了:这个人怎么回事呀?每次喝茶都说不想干了,想辞职了,辞了两三年了也还是边骂边干。惹得朋友笑话你呀。所以,做人要学学那只鸟,不要动不动就说这没意思那没意思,要闭上嘴巴,好好干你的活。“喝纣王水就不要说纣王无道”——这句话是400年前《金瓶梅》里的宋慧莲说的。要学会“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是400年前《金瓶梅》里的孟玉楼说的。
    大家看看,400年的两个女人都知道“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啼”的道理,今天的人还是哇啦哇啦乱叫,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见人就抱怨,你烦不烦啊?
    佛说不舍不得。舍得之后就可以求得一种心灵上的平和。佛说回头是岸,可岸在何处呢?我们还是听听庄子的说法吧。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这段话应该不难理解。他在问我们问题呢,一连问了三个问题。我们抬头看天,看到天是苍苍的颜色,至今我们形容清官还用“青天”来表示呢,你近距离看天了吗?天就是青色的?白天看到的天不是天吗?黑云压城的时候,那个黑色的天不是天吗?这说明我们的眼睛也不能相信的,相信就是自欺。
    第二个问题,“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宇宙)很远吗?远到看不到边吗?没有底吗?我不再宇宙当中吗?你摸摸我,也许宇宙是从我这儿开始延伸的呢,是不是?
    第三个问题,“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如果我们站在高空往下看,是否也和从下往上看一样呢?
    庄子没有说答案,他只是提醒我们,别以为自己境界了不得了,别以为自己钱挣得够多了,别以为自己官当得够大了,别以为自己当老总就了不起了,别以为自己知识多就骄傲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的观念不一定对,你目前得到的可能是一场空,你今天的顺利可能是为明天埋下的祸根。你别固执己见,别看不起人,说不定你现代做的、认为的都是错误的呢。
    当一个爱搬弄是非的人告诉你,某某说了你坏话,你生气了,我告诉你,那你上当了,你上了你自己耳朵的当了。因为你听到的未必是真正的情况。当你看到你女朋友和一男士关系密切的时候,你生气了,我告诉你,你上了你自己眼睛的当了。你看到的未必是可靠。
    也有人上了梦的当。2008年6月29晚上,一个做企业的朋友问我,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从三楼上摔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他面前充满了危险?是否意味着他不能再扩张了?我说一个梦就把你吓成这样了?以后的大风大浪你怎么面对?你到大海边看看,看看大海里的波涛,“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你以为前浪真的死了吗?你看到的真实吗?可是大海就是由这些个波涛组成的,而庄子就是大海。你如果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一个区区的梦能吓着你吗?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大海里的水,为什么能行驶大船?水深而且厚啊。
    光有大海一样胸怀,就是得道的人了吗?就是高人了吗?庄子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这段话不难理解,一个人,他有做官的能力,行为嘛,在那个乡里是NO.1,大家都服他,听他的,和一国的君主也可以配合得很好,是最佳搭档,经验、智慧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自视甚高,这样的人可以出人头地了吧?可当大老板了吧?然而,这一切在宋荣子这个高人眼里,算不上什么。
    宋荣子是什么人呢?是个出格的人,大隐士,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格,没有范围可以范围他。一个出世的高人,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他对上面的四种人都看不上。
    庄子又提到另外一种人格,很稀罕的人。全世界都夸奖他,他不理会,就当没听见,无所谓;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骂了他,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有着独立超然的人格,对于自己的分量,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自己的智慧怎么样,一清二楚。这种人对于人间的种种现象,对于单位的勾心斗角,对于身边人说的话,看得很清楚,决不会被外物影响心情。有人受宠,他不羡慕;有人倒霉了,他不嘲笑。他不是不是管,是一概不管。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与他毫不相干,这种人应该类似儒家所说的圣人、君子,墨家所说的贤人了吧?做人做到极点了吧?
    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犹有未树也”,还没有建树真正的生命价值,还没有得道。顶多是个大隐士嘛,不反对也不赞成,持保留票而已。你以为是高人,以为自己可以在夹逢中求生存,以为你可以左右逢源,其实是很危险的,别忘了那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以为自己在用,其实是被用。
    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小鸟吃虫子,但它也被更大的“虫子”吃。
    这样的人还不是得到之人,那么,庄子说,我的老师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可以御风而行,自己能飞起来走路,是地仙了,“旬有五日而后反”,一下可以飞15天,厉害吧?庄子说,这没有什么。“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因为没有风,列子就飞不起来,那个大鹏鸟也一样,还需要借助于空气和风这样的外力,所以,最多是佛家所说的小乘境界,一个人一伸手就可以把你拉下来,有什么呀。没有风的帮忙飞不起来,还没有到大乘境界。什么是大乘?大乘乘的是什么?是天地的正气,是孟子所说的那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大乘境界境界是什么道理呢?按南怀瑾的话来说,就是真俗不二。“真”就是出世,“俗”就是世间。真俗就是所谓的真谛与俗谛。不二就是不二法门,就不是没有两样,并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二。
    那么怎么样才算得道呢?庄子说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比高人还要高哦,这样的人没有我自己了,无我,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样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神人是什么人呢?《易经》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墨子也说到这种人,就是像上帝,菩萨一样救世界的人,人类看不到的,像天地、太阳一样,“地何言哉,万物生焉”,天和地风是不需要感谢的,神人也一样,所以说,“神人无功”。
    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真正伟大的人在最平凡的人里面,真正的平凡,就是无己,无我,我功,道德达到圣人的境界,仍然很平常,就是不需要名的人,所以“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都可以理解成得道之人。那么,什么叫道呢?形而下者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气,阴阳不测之谓神。庄子点题的结论就是,逍遥不是什么都不做,到处闲逛,无所事事,而是要神化,神化到无何有之乡。意思是说,人要有真知灼见,“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我告诉你,身体上的聋和盲,并不可悲,最可悲的是知识上的聋子和瞎子,五官上的聋子和瞎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知识盲人,知识聋子。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神人”,必须看书,必须修身养性,学点新东西,否则就是知识盲人,知识聋子,妨碍自己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从而平和而从容不迫。
    那么庄子说的“无何有之乡”在哪里呢?就在通过知识而领会的境界里,就在你心里。到了神人的境界后,那个“无何有之乡”就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是快乐的,并不是说小鹏鸟飞起来才逍遥,没有风就傻了。像神人那般“无功”才是最逍遥的。孙悟空功夫再强,还是得听什么功夫也不会的唐僧的话,到了“无功”的境界,人就像“如来”一般,来时啥样走时还啥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达真正的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的时候,才可以得到真正的逍遥,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单位的个别牛X的领导,个别多事的同事,个别奸佞小人,都和你关系不大,你都可以和他们处得很好,很融洽,你不会上自己眼睛的当,也不会上自己耳朵的当,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要求,你只是上班工作,下班陪家人,而工作已经被你工具化了,不是你离不开工作,而是工作离不开你了,你工作着,也快乐着,逍遥着。
    抛弃种种杂念之后,你的工作反而出色了,你不想要的反而来了,这个时候,作为得道之人,不会被这些外物所役使。怎么逍遥,你理解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