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之道:从“朝三暮四”看人生的起伏变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 佚名 参加讨论

    有些我们朗朗上口的成语,意思与它原先的用法不太相同。“朝三暮四”就是一例。现代人说这四个字,是批评某人心志不坚、操守不定,有见风转舵、随风摇摆之意。但是,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
    比较完整的版本是《列子·黄帝》所记载的。故事大意是: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时日久了能与猴子互通心意。他省吃俭用来照顾猴子,后来实在没钱买足够的栗子,只好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但是又怕它们不再听话,于是心生一计。他对猴子说:“以后给你们吃的栗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再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接着,列子总结说:“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与实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可以左右众人的喜怒。
    列子原名列御寇,在时代上早于庄子,所以《庄子》书中还有一篇,名为《列御寇》,而在其它地方也多次提及此人。不过,现在通行的《列子》一书,则是晋朝的人所编成,资料未必可信。无论如何,我们要指出的是:庄子也曾使用同样的寓言,而他的意思又远远超出了前面所说的。
    在《庄子·齐物论》谈到“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因此之故,像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看来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
    庄子希望大家明白:“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都在“道”的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他接着说:“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道’了。这正是顺着状况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缘故,就叫做‘道’。”只要觉悟“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因为,真正改变的只是名称,以及随着名称而使人“以为改变的”实质。
    以上述观念为背景,庄子最后才谈到“朝三暮四”的寓言。为了保持原典的完整,我们继续引用庄子的话,他说:“人们费尽心思去追求一体,却不知万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叫做‘朝三’。什么是朝三呢?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状况去做啊!所以,圣人能够调和是非,让它们安顿于自然之分,这就叫做‘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
    庄子的用意显然比列子的更为开阔。圣人是卓越的领袖,他有本事让众人喜、让众人怒。但是,重点在于:不论先三后四,或者先四后三,加起来的总和都是七。正如,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那么你选择什么?既然人生是一个整体,我们又何必先喜后悲,或者先悲后喜呢?这些情绪反应不是多余而毫无必要的吗?如果陷入情绪反应的循环过程中,人生不是将在来去匆匆之际,茫然而大惑不解吗?这样的人生不是太可惜了吗?
    当然,我们认真分辨及讨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目的并不是想要改变大家习惯的用语,而是希望借着追溯源头,说明它的本意,再进而欣赏庄子思想的特色。庄子其实完全符合西方所谓的“哲学家”标准,亦即“爱智者”,因为智慧是指“完整而根本的觉悟”。在西方,这种智慧是难以言诠的;在道家的庄子,则设法以各种比喻来启发人,引领人走向爱智及慕“道”的正途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