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逍遥游》智慧:“修行次第”论(四)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因此说,得道的的“至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精神超脱的“神人”从不汲汲于功名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这段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提出了修行的三层境界:“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已”。我们生活在红尘俗事中,离世修道似乎与我们较远,也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入世修”,生活中的言行、为人处事等都是在修行。我们要逐渐学会不执著于名利,而后不执著于功名,再后有悟性的修行人可不执著于自我,从而和庄子一样“逍遥游”。
    关于“圣人、神人、至人”的理解,众多学者历来都有其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认为应该倒过来理解。我们可以参看一下《皇帝内经》中的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俯仰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段话中提到了“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整段的大体意思是“上古时代有被称之为“真人”的得道之人,能把握阴阳,已了却生死,与天地同寿;中古之时,有被称之为“至人”的人,这类人能悠游于天地之间,具备天眼和天耳通的神通。这类中也有长寿的,可列入真人行列;其次有被称之为“圣人”的人,这类人品行高尚、入世但不迷恋,能活百岁;再次就是“贤人”,这类人能顺应日月星辰及天气变化,延年益寿但是有所极限。
    《黄帝内经》也是成书与战国时代,与《庄子》成书孰先孰后无从考证,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人的功能自上古以来,由于物欲横流的驱动,人类的功能似乎在退化。从中也可以看出《庄子》中的“至人”类似于《内经》中的“真人”,真人在道家是得道成仙之人,在佛家即是阿罗汉。由此可知,“至人”的“级别”要高于“圣人”。
    唯物论者认为,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也就是所谓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精神自由是虚幻而不存在的,是所谓“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试问唯物论者凭什么如此说呢?科学尚不能认知的领域就认为是理想和虚幻的吗?所以对于“逍遥游”的境界,唯有佛家、道家修行或是修炼者尚能真正体会,这是超乎于物质的精神范畴。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都是相对的,唯有超出物质世界才有“绝对”。所以“逍遥游”的境界,实际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也就是不受物质世界约束的境界,是超越时空束缚的境界,是了却生死轮回的境界。
    整个这一节,庄子提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是全文之重点。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明白,“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已”是修行的三重境界。而要达到“至人无已”的境界,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必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这需要通过刻苦修行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