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逍遥游》智慧:“五蕴俱空”论(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物和为一体。世人期望他来治理天下,他哪里肯以天下为事业,无聊的管这种人世间的俗事呢!这样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洪水滔天也淹不着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了,也灼烫不了他。他用尘土糠麸之类的东西,就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哪里肯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呢!
    不少学者认为,庄子在这些段落中所描绘的“藐姑射山之神人”即是前文所述“神人无功”之神人,认为这一大段落即是进一步论述“神人无功”。其实不然。前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已经论述了“神人无功”,所以此段之“神人”非前文“神人无功”之神人也。这里的“神人”,是指神仙一类的人,指得道之人,也就是指“至人”,“至人无已”,所以能达到仙的境界。都没有自我了,当然更没有了“名”和“功”了。所以“圣人无名”、“神人无功”和“至人无已”是修行的三重境界。
    尧舜这样的“圣人”,虽然没有名利私心,但是以天下为已任,受“天下”所累,所以只是“圣人无名”;而宋荣子、许由一类“神人”,没有什么远大的功名抱负,无为而治、上德不德,一切道法自然,所以“神人无功”;列子、藐姑射山之神人一类的“至人”,因为“无已”,所以可以“御风而行”,可以“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可以“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山焦而不热”,可以“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等等种种神通。无“已”后有没有“功”和“名”了?“已”都没了,当然也就无功无名了。所以这一段不是说“神人无功”,而是说“至人无已”,因为无已,所以至人“无功”亦“无名”!
    我们在前文叙述了修行的不同层次,境界不同,神通也不通。和“藐姑射山之神人”相比,我们所熟知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为什么这个神人能不怕水淹和火烧?我们常听说“金刚不坏之身”,实际是因为修到了“无已”的境界,空了“受蘊”。佛在《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佛主在昔世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曾遇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当时因佛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所以耳、鼻和四肢都能恢复如旧,而且佛主非但没有生瞋恨心,还发愿将来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后,便先度憍陈如五比丘,憍陈如即歌利王。
    佛又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是名诸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叫张三,但张三是你吗?不是你,叫张三的有好多,你只是名“张三”而已,要完整的表达出“你”恐怕很难;我们说大千世界,是“世界”吗?不是的,只是第一个人把某种东西叫做“世界”,世界只是这个事物的名和代称,而非世界;我们说“逍遥游”,是逍遥游吗?不是的,只是叫做“逍遥游”而已。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世人认为有名字是为了更好的认知事物,但修行却相反,认为这是“巅倒了妄想”,有了名字,人就会变得执著,执著于表面,执著于名字本身,比如执著于自己的身体脸蛋,执著于花花世界,执著于感官享受,执著于财富,执著于名利,执著于……所有的东西。有了执著心,当然也就不可能“无我”。所以说“色即是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说一切我们所知的事物,也就是“色”,都是空泛的,为什么?因为只是名而已,并不是事物本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是名为道,而不是道,所以真正的道是没法说的,能说的就不是道了。《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当我们把“色、想、受、行、识”都“空”了,我们也真正得道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