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
    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了一切属性的主体,正相反,道具有最大范围的包罗和概括。
    道的属性,延用《庄子》的原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
    二、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
    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15)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道既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普遍性和统一性是统一的,个性和道是统一的,物质存在的“有”与抽象概念的“无”也是统一的。 
    四、“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道有情。
    庄子所讲的“情”有人情、天情两种。人情是现实中与道相背离的人的情欲和作为,天情则是在“泰初”演化的序列中与“德”相吻合而对称的概念。
    情者性之动,“情”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的一个概念。《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在这一段“泰初”的完整序列中,从生生之“德”,到保神的“性”,之后再没有其他概念,由“性”就又直接回归到“德”,回归到物得以生的初始状况,而没有经过“情”的展现阶段。但是在人世和现实中就不同。《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性之动,叫做“为”,失其真,叫做“伪”。为就是伪,这与荀子性伪之说中的伪含义相同。成玄英《庚桑楚疏》:“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道也。”为,就是情。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人情则不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人情”就是人有好恶是非。有好恶是非则“内伤其身”,违背生命的原则,不符合天性。因此,“人情”在庄子哲学中是被否定的一个概念。
    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得也。《韩非子》:“德者,道之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德者,道之用也。”从无到有,从浑沌到有形,进而有理、有仪、有性,就叫做德。德是从万物的角度而言,万物得以生,谓之德。而从天或从道的角度而言,天或道对于万物的这份赋予,就是情。《齐物论》:“非彼无我,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情即是天道对人对万物的无形无声的赋予。
    道有信。
    守命共时,有符契可验证,叫做信。《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朕是征兆的意思,此处指“真宰”的形貌。信是验证。真宰似乎是有,看不到他的形貌,但可以验证到他的行迹,所以说道有信。
    《列御寇》:“天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道有信,主要体现为有序。”
    《天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期”,《汉书注》:“必也。”《庄子·寓言注》:“待也”。《玉篇》:“时也。”《广韵》:“信也。”期是时间的确定的循环。期又写作朞,《广韵》:“复其时也。”《尚书·尧典》:“匝时而期。”朞是时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序,本义作东西墙,引申为时序、次第。天地日月星辰,草木禽兽,旦暮寒暑,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其稳定的次第序列,有其稳定的运转周期,整齐有序,有必然性可以期待。这就是道的有信和有序。庄子认为,序是道的属性之一,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形式,宇宙万物都表现为有序的、符合某一规则的运动。有规则就是有序,有序所以是有信,有信所以能够见出道的存在。任何事物不依循有序的原则,就不能善终,不能长存。
    道无形。
    道“不期精粗”,故无形。无形,故“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存在的,但道以无形的、抽象的形式而存在;道是可知的,但道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知。
    《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对道和生死的本质都很觉悟,四人相交成为道义上的朋友,只是经过相视一笑,并没有用言语互相表白。
    《天道》篇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道虽是无形的,却是可以认识的,只是认识道要靠意,靠直觉,靠感悟。可以借助语言认识道,但借助语言是要通过语言获得对意的领会和把握,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言”。语言作为工具是第二位的,目的在于意,语言只是一个借助和假托,因之一旦领会了意,语言的功用也就完结了。
    道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为和无不为的统一。
    老子和庄子都有很多关于“无为无不为”的论述。《庄子·则阳》篇说:“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这一思想显然来自老子。“无为无不为”原文,见于《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以及《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王弼《老子注》说,无为是“顺自化也”,无不为是“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对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从正面和反面都做了解释。  不过,庄子虽然直接接受了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但老庄二人在无为无不为上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老子》中再三讲到“圣人不为而成”(16),“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为无不为,其倾向在于无不为,因而老子哲学得以在汉初之际被引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庄子主张安时处顺(17),与世同波,“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18),“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19),无为无不为,实际上是侧重于无为,所以直到魏晋之际才为士大夫所重视,援引为玄学清谈之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